同志们:
刚才,听了德惠市领导关于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的汇报,感到全市的新农村建设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进展顺利,扎实有效,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今天省农委、长春海关、吉林建工学院领导共同带领有关处室、站所负责同志,到德惠市就深化新农村建设帮扶工作,进行专题考察调研、协调沟通、座谈项目、落实任务。今天的对接活动是在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不断深入的大背景下进行的,这也对我们进一步做好帮扶工作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德惠市新农村建设工作成效显著
德惠市做为我省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大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始终走在全省的前列。特别是自2008年以来,随着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不断深入,德惠市按照省里的总体部署,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作为统领全局的中心工作来抓,科学谋划,精心组织,统筹安排,不断探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模式、新思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呈现出健康顺利、全面发展的良好势头。主要表现在:一是领导重视,措施得力。从了解的情况看,德惠市按照“科学规划、抓点带面、分层推进、务求实效”的原则,确立了“五抓”和“四建”的工作重点,并先后出台了《德惠市2008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工作安排意见》等5个文件。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包保试点村镇。选派乡镇常务副乡镇长和帮扶部门中的乡局级后备干部,作为新农村建设指导员。这些措施和办法充分说明了德惠市各级领导对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高度重视,也为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开展提供了重要保证。二是健全组织,保障有力。德惠市成立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领导小组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农业局,以市编委文件形式核定了办公室人员编制18人,安排了220平方米的办公场所,市财政每年拨付办公经费20万元,安排了专车1辆。全市村镇也都设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并落实了岗位责任制。这些举措为全市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组织上的保障。三是点面结合,梯次推进。自2008年以来,在前两年省市县三级试点2镇20村的基础上,你们又新增了省市县乡四级推进村67个,使全市试点村镇和推进村达到2镇87村,接近全市总村数的三分之一。可以说,原有的试点村镇建设不断加强,新增的推进村建设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不断拓宽。四是产业带动,富民强村。全市通过多元裕村、龙头带村、特色兴村、合作强村、机械建村、招商富村等多种村企共建形式,初步实现了一乡一品、一村一业的建设目标。2008年,粮食总产量达到38.6亿斤,创历史最高水平;畜牧业产值实现48.5亿元,增长47%;农产品加工业实现销售收入165亿元,增长22.2%。农民收入的增加和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又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充裕的资金保障。总的看,通过产业的带动,德惠市真正走上了工业反哺农业的发展道路。五是突出重点,关注民生。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德惠市从当地村镇的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从农民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的民生问题入手,通过实施通达工程、改造工程、绿化、美化和净化工程,着力改善人居环境。如在道路建设上,全市省级点全部实现了“户户通”,市、县级点实现了“屯屯通”,农村道路硬化率达到95%以上。同时,还完成了4000户泥草房改造、6所乡镇卫生院改造任务。新增有线电视用户7000万户,铺设光缆600公里,有10个乡镇实现了有线电视全覆盖。
二、准确把握我省新农村建设工作形势
过去的一年是全省新农村建设由试点阶段转入深入实施阶段的第一年。经过全省上下共同努力,我省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农村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党的建设协调发展,新农村建设工作已成为“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为保持全省农村经济较好较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年来,我们在新农村建设上,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一)新农村推进力度不断加大。在前两年“百镇千村”的基础上,2008年新启动省、市、县、乡四级推进村1055个,其中,省级107个、市级204个、县级535个、乡级209个。新农村建设覆盖行政村达到23.4%,增加11个百分点。共完成改造农村泥草房2.54万户,建牧业小区121个,新上农业开发项目1241个,企业项目178个,商贸项目144个,旅游项目26个,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和环境综合整治项目3615个。省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2亿元带动各方面投入24.6亿元,放大效应为1:12.3,形成了引导社会各方面积极投入的良好局面。
(二)整体推进取得显著成效。为了建立以县为主的工作体制,2008年省里选择工作基础较好、投入力度较大的通化县、敦化市等6个县(市、区)作为新农村建设整体推进试点,并进行了整体推进的10个方面探索,建立起了以县为主的新农村建设工作机制,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工作摆位高。6个整体推进县(市、区)都把新农村建设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建立健全了帮扶机制、激励机制、推进机制,使新农村建设工作走上了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二是投入力度大。6个整体推进县(市、区)真正肩负起了新农村建设第一责任人的职责,整合资源,加大投入,共投入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5674万元,平均每个县(市、区)投入946万元,整合各方面总投入达到5.6亿元,占全省总投入的22.8%;三是推进覆盖面宽。投入和整合力度的加大,为扩大整体推进村数量奠定了基础,6个整体推进县(市、区)推进村总量达到531个,占行政村总数的51%。
(三)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制定出台相关配套政策措施,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2008年,省新农村办公室研究制定了《关于深入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政策意见》,并以省委12号文件下发。主要是从建立稳定增长的投入机制、调动和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动员社会力量合力共建、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4个方面,提出了深入实施新农村建设的15条政策措施。在此基础上,组织各地各部门着手研究制定配套的政策措施,从建设规划、村庄布局、用水用电用地政策和减免税费、简化手续等操作层面,作出具体规定。这些政策措施含金量高、操作性强,为今后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四)帮扶工作合力明显加强。在前两年帮扶工作的基础上,2008年进一步强化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主动参与的推进机制,和村企共建、军民共建、能人援建、干部回乡帮建的新农村建设模式。联系和帮扶新农村建设工作的省级领导达到53名,省直部门和单位由141个增加到185个,大专院校26所,加上市、县两级,参与帮扶的领导达到1673名,部门单位3670个,派驻指导员和督查员6260名。一年来,各级党政领导和部门负责同志到村镇现场指导达到4873次,省级落实帮扶资金5081万元,市级落实1271万元,县级落实9237万元,企业捐助1464万元,个人捐助271万元,社会团体捐助285万元,其他捐助153万元,部门单位帮扶和社会捐助资金总量达到17708万元,占总投入的7.2%,取得了村企共建、互利互惠、合作双赢的好局面。
(五)规划编制统筹推进。按照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要求,重点加强了县域村镇体系布局规划和村镇建设规划编制。一是全面完成了全省696个乡镇(街)及所属9335个行政村、38539个自然屯和364个国有农场自然条件、经济发展、农民收入、主导产业建设、农村基础设施、社会事业、规划布局等11个方面、402个项目的农村基本情况普查工作,开发了《吉林省农村基本情况分类普查系统》软件,实现了网络直接查询数据,掌握了第一手材料,为科学规划奠定了坚实基础。二是启动了14个县(市)的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和107个省级推进村的建设规划编制。到2008年末,全省有71.2%的建制镇(不含城关镇)、43.9%的集镇编制了总体规划,有28.9%的行政村、17.4%的自然村编制了建设规划。明确了县(市、区)重点建设的中心村、中心屯,促进了统筹城乡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劳动就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和生态文明一体化建设。三是结合新农村建设,适时撤村并屯,年内撤村13个,并屯17个,新建自然屯7个,进一步优化了村屯布局。
(六)宣传培训实现新突破。2008年在搞好常规宣传的基础上,以吉林农业大学教育资源为依托,集中利用3个月时间,对1055名推进村党组织书记进行了系统培训。通过集中全面培训,进一步提高了基层干部的理论水平,增强对中央和省强农惠农政策贯彻落实能力和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实践能力。市(州)和县(市、区)也举办相关培训班1068期,培训人数达到37.9万人次。同时,省里还编发新农村建设简报40期,印发各种宣传材料153万多份。在各级报刊、电视、广播、信息网络开辟新农村建设专栏,累计报道3389次,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宣传新农村建设,创建了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七)机构建设普遍加强。体系建设步伐明显加快,以定职能、定机构、定编制为重点、为突破口,不断强化自身职能,牢固自身的地位。到年末,全省9个市(州),已有长春、延边、四平、通化等地区成立了专门的工作机构,占44%;县(市、区)成立常设机构的30个,占50%;现有工作人员531人,其中65%的人员已核定了行政编制和事业编制。与此同时,各地为了更好地履行自身职能,不断加强软件硬件建设,改善办公手段,提高队伍素质,较好地发挥了综合协调、规划调度、政策研究、宣传培训、督导检查等各项工作职能。全省各级新农村工作办公室已配备交通车辆41台,办公室4717平方米,办公设备349台(套),办公条件进一步改善。
(八)组织推动措施更加有力。采取多种措施强化组织推动,是确保工作取得实效的重要手段,为进一步统一思想、协调动作、凝聚力量,去年从3个方面加强了工作推动:一是会议部署。先后组织召开了整体推进县座谈会、省军区系统暨边境地区新农村建设工作会议、全省新农村办公室主任会暨通化县整体推进现场会、敦化市全省新农村建设现场会,通过典型交流和实地考察,较好地推动各地工作深入开展。二是督查指导。根据建设进度,对全省部分县(市、区)新农村建设情况和专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了抽查,年末对市(州)、县(市、区)新农村建设情况进行全面考核检查,对各地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加以纠正和整改,保证了全年工作的高标准高质量完成。三是奖补激励。在专项资金中专门拿出1200万用于奖补,对新农村建设工作成效显著的32个县(市、区)给予奖励补助,从奖补效果看,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极大地调动了各地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奖补方式推动工作落实的做法,将长期坚持下去,并逐步加大奖补力度。
三、进一步落实好德惠市帮扶工作
建立帮扶制度是推进新农村建设行之有效的重要工作方式。近年来的实践证明,我省采取了各级领导建立联系点,部门单位和大专院校落实帮扶责任,民兵预备役参与新农村建设,积极推动军民共建、村企共建、能人捐建、干部回乡援建,调动一切力量,形成新农村建设合力,推动了城市资源要素向农村流动,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新农村建设开创了新局面。省农委、长春海关、吉林建工学院作为德惠市的帮扶单位,高度重视对德惠市新农村建设帮扶工作,我们几个帮扶单位依据各自的职能和资源优势,团结协作,认真履行帮扶工作职责,真正实现了为德惠市新农村建设工作添砖加瓦的预期目标。去年省农委为德惠市共落实帮扶项目22个,投入资金3630万元,对帮扶村农民进行技术培训和指导735人次。长春海关和吉林建工学院在村镇规划编制、工作指导、技术支持、推进项目建设等方面也作为了大量工作。今年我们继续着力为德惠市发展谋划新项目,初步计划实施农产品质检、农村沼气等21个帮扶项目,预计投入资金1502万元,并计划组织各类农业技术培训和指导。这些工作,都为德惠市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下一步我们要继续加大对德惠市帮扶工作力度,在以下三个方面做好工作。
(一)提高认识,真正发挥各级领导的统领作用。我作为省联系德惠市新农村建设帮扶工作的领导,和其它领导一样,要提高对帮扶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尽职尽责,切实履行组织领导、推动工作重大责任。长春海关和吉林建工学院的领导同志也要担负起帮扶德惠市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任务。今天我们农委来了几位领导和主要处室、直属单位负责同志,每位同志都要把帮扶德惠市新农村建设当成大事、要事和主要责任来抓。各单位要把帮扶村作为联系点,由主要领导作为联系责任人,加强经常性的联系、帮助和指导。这次对接之后,这些处室和直属单位负责同志,还要分头到德惠市开展帮扶工作,进一步落实资金项目,加强工作指导。省农委党组也将各相关处室和直属单位帮扶德惠市新农村建设的实际工作情况,作为对处室和直属单位工作绩效考核和班子队伍建设考核的主要内容,工作突出的提出表扬,差的给予批评。并作为一项工作制度,加强对相关处室和直属单位的约束和规范。
(二)明确责任,认真履行指导员工作职责。我们各级帮扶部门的工作指导员是代表帮扶单位对帮扶村进行工作指导的中坚力量,是帮扶部门工作的具体化,可以说指导员工作能力强不强,有没有责任心,直接关系到帮扶工作开展的效果。因此,我们的各级指导员要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真正担负起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职责。通过努力,力争使所帮扶的村镇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有所提高,农村集体经济有所发展,农民收入有所增长,乡村面貌有所改观,农村社会事业有所进步。这方面,省农委、长春海关、吉林建工学院都要明确工作指导员,指导员要定期到德惠市以及所属的帮扶村开展工作,加强调查研究,及时掌握德惠市新农村项目建设的需求,跟踪项目建设进展情况,推动德惠市新农村建设。德惠市领导同志和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也要加强与指导员的协调与沟通,提出建设需求和帮扶建议,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帮扶工作。
(三)真抓实干,全面落实各项帮扶工作。这次帮扶工作对接后,各帮扶单位和处室的要明确责任,尽快进入角色,深入到帮扶村镇,广泛听取广大农民的意见和呼声,了解群众关注的新农村建设中热点、难点问题,对所掌握的村情民意逐一进行汇总和梳理,与德惠市相关部门共同研究制订出建设规划。同时,各单位和处室要依据自身的职能和资源优势,按照制定的帮扶计划逐项落实,并分轻重缓急实施帮扶项目,真正解决帮扶点新农村建设中最急迫、最直接的民生问题。
同志们,希望我们在实际工作中,经常保持联系,加强理解和沟通,相互支持,携手努力,共同开创德惠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美好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