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化县一直坚持注重发展地方传统特色文化,丰富和提升美丽乡村内涵,坚持“村、景、文、游、业”五位一体,用文化装点美丽乡村。截止目前,全县建设文化墙65万平方米、美丽庭院7924个、干净人家9395个,新建18个村史陈列室、休闲景点198处、生态景观132处、宜居村庄104个,实现整洁有致环境美、增收致富生活美、文明和谐民风美;宜居、宜业、宜游的“三美、三宜”美好格局。为此,我们做了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坚持“四个结合”,提升美丽乡村文化品位
按照“物的新农村”和“人的新农村”建设齐头并进的总体要求,我们做到“四个结合”。一是将改善人居环境与发扬传承历史结合起来。兴林镇曲柳川村建造河里抗日根据地纪念馆,将村落建设与抗联历史和文化密切融合,增强历史文化底蕴;二是将改善人居环境与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结合起来。大安镇水洞村借助松花石资源,打造松花奇石一条街,丰富了全县文化业态,被通化市政府评为松花石文化旅游主题小镇 ;三是将改善人居环境与提升区域生态旅游文化结合起来。开展以“赤柏松高丽谷花海”建设为龙头的生态游主题公园,实现环境建设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四是将改善人居环境与挖掘民俗文化结合起来。对东来乡鹿圈子村、大泉源乡爱国村、二密镇大连川村等20余处满族、朝鲜族传统院落进行保护和发掘,其中鹿圈子村入选 “中国传统村落”和“全国生态文化村”。
二、坚持“三个依托”,提升乡村文化品牌建设内涵
(一)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蕴,实施文化服务城乡均等化。在文化底蕴挖掘上,我们注重挖掘独具地域特色的乡村文化资源禀赋,按照“尊重历史、符合实际,统筹谋划、突出重点”的原则,整理各乡镇、村当地的生态人文资源、历史遗迹、民俗文化、村落文化、产业特色等,不断丰富和完善乡村文化内容;挖掘红色文化和抗联文化、生态文化、关东民俗文化、松花石文化、满族风情文化、朝鲜族民俗文化、人参文化和美食文化等,集中力量打造一批美丽乡村文化品牌典型,不断提升新农村建设的软实力;在实施文化服务上,以墙体文化、农家书屋、文化大院、农民培训为载体,通过在村屯主要街路两侧围墙绘制书画、诗歌、村规民约、家训祖教等展示传统文化,开展文化下乡、农民运动会、评选美丽庭院、干净人家、好媳妇、好公婆等活动,宣传新时期新农村、新农民、新风貌,抓好群众家门口的文化设施建设,在寓教于乐中激发农民的主体作用,让公共文化更多更好地惠及农村。
(二)依托宜居的生态环境,树立生态产业化理念。坚持生态产业化理念,将理念优势逐步转变为生态优势,同时注重将生态优势转变为资源优势,把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让美丽乡村建设体现出强烈的生态产业化特征。我们始终把绿色生态发展放在首位,注重区域协调联动集群化和高效低碳化发展,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乡村文化产业,力争把美丽乡村生态文化品牌变成景点,把景点变成经济增长点,加强农村旅游资源开发的规划、引导、扶持,凸显“乡村游”主题,为农家乐注入文化元素,使其具备“农”的特色,“家”的氛围和“乐”的效果。去年,东来乡接待游客达5万余人、兴林镇接待游客达3万余人。
(三)依托和谐的文明乡风,树立核心价值导向。强化村民的精神文明和伦理道德传统教育,弘扬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形成真诚淳厚、注重和谐、尊老爱幼的民风。以文化入手,培养村民互助合作的意识,鼓励村民参与合作的劳动生活实践,建立村民自己的新型合作经济组织,以合作的力量赢得市场竞争,努力营造“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的文明健康的社会风气。
三、坚持“五个着力”,夯实乡村文化品牌建设基础
(一)着力加大乡村文化品牌建设财力支撑。县政府几届班子始终秉承“均衡发展”、“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思路,持续加大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及乡村文化品牌建设投入。一是采取“向上争一点、县乡投一点、社会筹一点、集体出一点、农民拿一点”的筹资方式,近几年全方位筹措新农村建设资金7亿元,同时把水利、农业、国土、林业、交通、卫生等各方面的支农资金3亿多元整合起来。二是不断强化新农村包联部门的包联责任,2008年以来,省、市、县各级包联部门共筹集新农村建设帮扶款物7300余万元。三是县财政每年列入预算400万元专门补助农村环境及乡村文化景点建设。
(二)着力打造精品生态文化线路大平台。以打造“历史生态文化路线、特产和生态农业观光路线、人参之路和健康养生路线、东北抗联红色记忆路线”四条美丽乡村建设精品文化线路为载体,不断挖掘提升乡村文化品牌建设,保持并发扬山、水、民族、民俗、历史与人文特色,实现县域乡村文化品牌建设的跃升。今年,全县设立文化宣传栏179个,总长度1037延长米;保护古井22个,古树182棵,保护古建筑13处;挖掘村落传说68个;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村10个;已创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2个,县级美丽乡村示范村52个。
(三)着力开展乡村文化品牌建设学习交流活动。我们先后组织相关部门赴浙江省杭州市、安吉县、桐庐县,辽宁省桓仁县、宽甸县、凤城市等10多个县(市)区参观学习,以此提升全县乡村文化品牌建设水平。与此同时,积极协调聘请7位各有所长的文化专家,组团帮助谋划定位发展生态游、红色游、乡村游、民俗游、生态农业观光游等乡村旅游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方向,研究推动这一产业良性运营,并做大做强。
(四)着力夯实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全县农村全面实施了“六化、七个一”建设工程。即道路硬化、边沟围墙一体化、村屯道路绿化美化、路灯亮化、庭院硬化、环境综合整治制度化;有一个标准化卫生计生室、有一个消防队伍及设施、有一个休闲健身场所、有一个标准化村部、有一个农村经济信息服务站、有一个发挥作用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有一个文化大院。从2011年开始,实施农村环境集中连片整治工程,连续投资1.4亿元,统一建设水源地保护房、生活污水处理湿地、垃圾分类间、垃圾回收池、堆肥场,配齐垃圾清运设备,农村垃圾实现了“户定点、屯分类、村集中、镇转运、县处理”的运营模式。
(五)着力推进生态文化理念建设。从2011年开始,我们把“生态立县”作为县域发展主战略,深入实施以清水工程、蓝天工程、家园工程、清洁工程、宁静工程、青山工程、生态产业工程、生态安全工程为内容的“八大工程”,全面提升生态建设水平。有14个乡镇晋级国家级生态乡镇, 8个村成为国家级生态村,1个乡镇、36个村被命名为省级生态乡(镇)、村。目前,已创建全省首个国家级生态县,全县上下齐心合力,正向着“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