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四平市把打造新农村建设大的片区作为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的主要抓手,加强领导、加大投入、精心组织,着力打造精品样板村群,取得了明显效果。目前,全市形成了以241个省级示范村、重点村为骨架、133个沿线、沿边村为支撑,点、线、面纵横交错、相互支撑的新农村建设新格局。我们的主要作法是:
一、统筹规划,精心布局
按照四平市第六次党代会提出的“实施农村人居环境建设行动计划,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总体部署,我们确立了全力打造四平市城区经济核心区、四平至长春经济带、四平至郑家屯经济带、四平环长春经济带的战略布局,加快形成以“一核三带”节点镇、沿线村为主要框架,区域重点线路为支撑,点线相连的工作思路。通过3年多的努力,目前,全市新农村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尤其是新农村建设打破区域限制,实现片区整体推进的新格局。在精品线路上重点布局43 个省级示范村、17个重点村和10个市级一类村,着力打造10条精品线路,即102线、303线、环四梨连接带、梨十线、公伊线、伊范线、伊磐线、长郑线、郑茂线、四叶线,每条精品线路至少连接3至5个首尾相接、左右相环的行政村,这些村屯全面按照“五清、十建、三化”的要求建设。与此同时,连点串线成面,在全市重点打造了4个样板镇群。“核”内形成以山门镇、叶赫镇、石岭镇为重点的样板镇群;“长平带”形成以十家堡镇、郭家店镇、蔡家镇、南崴子街道为重点的样板镇群;“长郑带”形成以榆树台镇、孤家子镇、桑树台镇、双山镇为重点的样板镇群;“环长带”形成以怀德镇、大岭镇、范家屯镇、景台镇、马鞍山镇为重点的样板镇群。
二、集成武装,统一建设
按照精品带动工程的要求,县(市)区域内重点线路及周边村屯是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的重点。各县(市、区)在“一核三带”及区域重点线路上重点布局省级示范村、重点村和市级一类村,集中精力打造,形成带状效应,实现区域率先发展。一是推动高产创建示范园区、绿色产业、棚室蔬菜产业向美丽乡村精品线路沿线布局,将“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和精品建设结合打造;二是运用经营村庄的理念,通过改善村屯生产、生活、生态条件,发展生态农业,借助农村森林景观、田园风光、山水资源和乡村文化,拓展农业功能,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绿色观光农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的渠道。三是坚持开展安居乐业“十星级文明户”、美丽庭院和干净人家评选活动。全市打造美丽庭院1万个,干净人家3万户。铁西区平西乡团山子村坚持开展“十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全村468户农户全部参评挂牌,获得八颗星以上的农户达到93%,其中十颗星户占比34%,成为远近闻名的文明村、整洁村。同时,推进农村广场文化建设,推进文体活动进农家,全市实现了农家书屋、农村公益电影放映数字设备全覆盖,丰富了农民的业余生活,营造了良好的文明风尚。在片区打造上,我们力求高起点规划、高起点建设、高起点要求,凡规划入线的村屯都要做到统一道路宽度、统一排水沟标准、统一院墙样式、颜色,统一农户大门样式,统一绿化、美化标准,统一路灯,统一文化墙建设,统一院落整治标准,统一开展环境整治评比活动,统一管护标准。通过强化连线成片,集中整治和建设,实现了区域的率先突破、率先发展,不仅片区推进取得明显成效,示范和引领作用也不断加强。
三、高位操作,强力推进
在推进过程中,我们坚持了激励、整合、引导、监督多管齐下的方式,通过“四个强化”强力推动。一是强化领导责任。形成了各级党委、政府“一把手抓,抓一把手”的工作机制。要求各县(市、区)主要领导亲自部署,分管领导靠近一线指挥,通过层层放大工作信号,迅速把各级干部的工作注意力和兴奋点引导到精品线路建设上来。切实加大统筹推进力度,形成上下一致的工作合力。二是强化农民的主体作用。广泛发动群众,激发群众自我建设、参与建设的热情,变“要我建”为“我要建”,把“呛茬”的工作做成“顺茬”。我们以村民小组为基本单元,探索民建民管的环境建设和管理机制。通过推行“三步带入”法,探索村民自治有效实现形式,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第一步就是把农民最关心、最头疼、最急迫解决的事项作为环境整治的启动点,激活农民潜在的建设愿望。第二步把环境整治项目决策权交给农民。村屯整治哪些项目、整治什么标准、整治资金如何筹集、整治工作怎么实施都交给农民讨论确定,用民主的方式撬动民力。第三步通过制定屯规民约,实行“门前三包”,常年保洁。通过定人员、定工资、定职责、定奖惩的“四定”管理模式,建立常年保洁队伍,按照农户缴一点、财政补一点的办法解决保洁人员工资。实现有人保洁、有钱保洁,统一管理,防止前清后乱。三是强化政策扶持。各级政府统筹安排,通过以奖代补、项目补贴等办法,增加对精品线路建设的投入。我们主要借助各级新农村建设专项奖补资金,其次是建立精品线路专项奖补资金。2014年市本级投入精品线路奖补资金 205 万元,2015年投入 1177 万元。各县市区投入8983万元(含整合资金),用于精品线路建设,其中,梨树拿出800多万元以奖代补资金用于重点村屯和精品线路打造,重点打造3条精品线路;伊通县整合1852万元,其中,财政650万元;双辽市整合2570万元,其中,财政200万元,在卧虎镇南部打造了一条经土山、协力和东兴3个村,总长12公里,投入1923万元,呈半环带的高标准的精品示范线路。铁东整合776万元,铁西区两年投入1000多万元用于精品线路建设。四是强化督促检查。开展精品线路节点镇、村排名评比和挂牌督查整改;对行动慢、“脏、乱、差”的乡(镇)村挂牌,同时下达整改通知书,并且在媒体曝光。各县(市)区相继建立符合本地实际的督促检查评比机制。
四平市在新农村建设片区打造上做了有益探索,也积累了一些实际经验,我们愿与各兄弟单位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推进全省新农村建设实现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