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4月11日
首 页 领导讲话 动态信息 政策文件 项目管理 合力共建 宣传培训 典型聚焦 扶贫攻坚 乡村风貌 探索研究 外埠经验 文化生活
河南省新乡市推进新农村建设实践调查
发布时间: 2014-06-20 03:35:00 来源:

  河南省新乡市辖12县(市、区),122个乡镇,3571个行政村,总人口560万,其中农业人口340万。从2006年开始,该市对新农村建设进行新的探索和实践,以产业集聚区和新型农村住宅社区建设为载体,着力推进城乡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社会管理“六个一体化”,加快人口、产业、生产要素聚集,逐步实现居住环境、公共服务、就业结构、消费方式“四个城镇化”。经过三年的努力,初步摸索出一条以不牺牲农业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道路。一批批迈向城镇化的新农村在涌现,农民安居乐业的精神状态令人鼓舞,在新农村建设上取得“破茧化蝶”般的成效。

  一、培植发展新产业,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

  新乡市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夯实农业基础,壮大工业经济,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形成产业集聚效应,为新农村建设奠定基础。

  着力建设产业集聚区。该市从2002年开始,依托县城规划区、中心城镇和原有产业基础规划建设了30个产业集聚区。既避免了农村工业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又能促进城市工商业向集聚区转移,城市资本向农村流动。该市已经形成起重、制冷、纺织、电池、汽车及零部件、医疗器械、振动机械等七大产业集群。以市区为中心的制冷产业集群、长垣县的起重和医用卫材产业集群、新乡县的振动机械产业集群等,已在全省乃至全国享有一定的行业地位。

  推动农民创业就业。该市以产业集聚区为平台,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并突出创业基地功能,积极推动农民创业就业,实现“就业不出门,务工不进城”。目前产业集聚区吸纳农民就业42万人,其中返乡创业农民工达6600人,创办企业5800余个,带动10万农村劳动力实现就近就地转移就业。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随着大量农民在二、三产业的较稳定就业,该市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程度进一步提高,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一方面,加快了农村土地流转进程。目前全市登记流转土地20余万亩,其中转包、租赁面积占流转面积近90%。另一方面,龙头企业和农村各类合作经济组织规模进一步扩大。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到171家,其中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2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922家,带动农户36.3万户,占农户总数的34%,带动农民增收5.6亿元,农业产业化和农民合作组织发展走在河南省前列。

  二、建设城镇化社区,推动新农村建设的质变

  面对农民的建房需求和城镇化生活需求,新乡市通过建设新型农村住宅社区,促进农村面貌发生根本性变化,摆脱过去那种“有新房无新村”的怪圈。

  建设新型住宅社区,迈向城镇化。该市按照城乡一体化要求与城市社区标准和理念,坚持政府引导、群众自愿、典型示范、因地制宜、有序推进,指导新型农村住宅社区建设,逐步实现农村居住环境、公共服务的城镇化。探索出“农民自建型、集体代建型、招商建设型、社会援建型”四种建设农村住宅社区的途径,设计多种面积和户型住宅,供不同经济能力和需求的家庭选择。通过对已建房农户调查测算,到新社区建房与在原址建房造价基本一致。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该市从城乡一体规划抓起,科学编制了中心城市、县城、重点镇及产业集聚区、新型农村住宅社区四个层级的城镇空间布局规划,按照城市社区标准建设的新型农村住宅社区发展规划和城乡一体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发展规划三大规划,构筑城乡一体的经济社会发展架构体系。鉴于不少村庄规模过小,不利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经济性,该市将3571个行政村规划整合为1050个新型农村住宅社区,提高规模效益。集体农民到新社区建房后收归的宅基地及时进行整理,首先用于土地占补平衡,保证耕地面积不减,其次为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提供空间。根据测算,全市首批启动的重点区域内的329个新社区全部建成后可节约土地24万亩,全市规划的1050个新社区全部建成后可节约土地近50万亩。

  结合实际,稳步推进。该市首先将市区、县域规划区、重点镇和产业集聚区、干线公路两侧等重点区域内920个行政村,以及农村危房改造、异地搬迁扶贫、南水北调库区移民搬迁、国家重点项目建设搬迁与新型农村住宅社区统筹规划建设。在搞好试点的基础上,分类指导,分期分批推进。各地结合实际,宜合则合、宜搬则搬、宜改则改、宜建则建,不搞一刀切和大拆大建。目前,该市已初步形成“城中村改造型、旧村完善型、村庄合并型、产业带动型、服务共享型、整体搬迁型”六种新社区建设模式,在产业集聚区周边、城郊结合区、集体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平原纯农区等不同区域分别涌现出一批亮点和典型。对未启动建设的社区和被整合的村,按照规划严格控制,不再新划宅基地,确需建房的,引导到城镇或启动的新社区建房居住。对重点区域外的一般村严格控制发展规划,实施环境综合整治,初步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三、创新机制,提供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扶持

  针对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机制等障碍,新乡市及时研究,结合本市和农村实际,不断创新机制,突破障碍,助推农村城镇化发展。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该市通过整合政府各类可控资源和各类上级扶持资金,探索建立县级资金使用平台,提高资金投入效益。从今年开始,市本级财政列支1亿元预算资金,交通公路部门整合1亿元,水利、文化、教育、卫生等部门整合1亿元,市本级共筹措资金3亿元,每个县(市)列支3000—5000万元。并引导各商业银行提供一定数额的信贷资金用于支持新型农村住宅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户建房购房。根据该市试点调查测算,以1500户左右规模的新社区概算,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约519万元,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投入约434万元,共投入约950万元;平均每户建房、装修、家具消费约16万元,共拉动消费近24000万元,大约可起到1:24的投资拉动效果。

  消除农民的后顾之忧。搬入新型农村住宅社区的农民,最大的担心是承包田会不会受到影响?养殖业怎么发展?新社区建设规划之初,就考虑了农民的需求:一是农民自主支配土地,既可选择流转,也可自己耕种;二是逐步建立农民养老保险;三是集中规划养殖小区,引导群众到养殖小区集中饲养,这些政策措施消除了农民的后顾之忧。而对耕种距离来讲,新社区距耕地半径不超过3公里,由于交通便利,很多农户又有摩托车等交通工具,基本不受影响。该市还整合社会保障资源,优先向新社区倾斜,入住社区的农民登记为城镇居住地居民户口,可享受养老保险和城市低保;优先免费技能培训,安排到就近产业集聚区就业;拿出一定比例的教育附加费资金用于支持社区的学校建设,并选配一定比例的中小学优秀教师任教;每个社区至少配备一名财政全额供给、达到一定任职条件的医生;推进社区内电力、通讯、公交、金融等服务同城同价。

  增强城市的辐射带动力。该市以市区为中心,加快以路网、电力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打通市区通往各县(市)的八条快速道路,使各县(市)与中心城市的联系更为紧密。行驶在新乡市区通往各县(市)的平坦的柏油路上,双向六车道非常顺畅,两边竖立的形态各异的路灯,花花绿绿的美化带,让人十分惬意。同时加快推进城乡供排水、电网、通信、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同城经济圈建设步伐,推进交通同城、金融同城、电力同城、通信同城等,推进城市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

  四、几点启示

  实践证明,新乡市解放思想,开拓创新,通过建设产业集聚区和新型农村住宅社区,推进农村城镇化,有效改善了农村居住环境,提高了农民生活质量;有效推动了农民转移和土地流转,促进了农业规模化经营,为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提供更大空间;有效促进了资源的集约节约利用,避免了农村无序建房和重复投资;有效拉动了农村投资和消费需求,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等。通过新乡市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实践调查,我有以下几点启示。

  1.农村城镇化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也是新农村建设的方向。城乡一体化的核心是“三农”问题,“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村发展内生动力不足。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城乡二元体制阻碍了城市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输血渠道不畅;二是农村资产要素市场化程度低,自身造血功能低下。二元体制其实就是县城以上的城市与乡镇以下的农村的分割。农民发展的障碍并不在于户籍的二元化,即使是取消了农村户口,农民又能怎样呢?很多农民到城市中谋生,但不能安居,而留在农村安居的,又不能很好谋生,这种生产与生活的不协调,也影响着和谐社会的建设。关键是要实现农民生产与生活的协调,也就是安居与乐业的统一。广大农民大量涌向城市既不符合国情,也不可能实现,而就近进入中小城镇生活,就近从事一、二、三产业是可行的。要形成“城市辐射城镇,城镇凝聚农村”的一种架构,使城镇成为打破城乡二元分割,把两者进行较好衔接的平台,方便农民往城镇流动,城市人员、资源也能够往城镇流动,城乡在这里交汇、互动,促进“三农”要素的市场化,会较大地增强财富效应。

  2.农村城镇化是促进国家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上新台阶的较好途径。当前,我国城镇化水平较低,许多地方叫“镇”,实际上绝大多数人口仍居住在农村。相比较城市化而言,推进农村城镇化的成本较低,效益较好,农民就近安居乐业,促进社会稳定,促进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根本转变等。城镇还可以承接城市的产业转移,维护国家经济竞争力。同时,城镇化还有力促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拉动投资和消费,维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快速发展。

  3.产业支撑是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关键。从新乡市的实践看,正是因为有了产业支撑,他们的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城镇化才得以顺利推进。如果没有产业支撑,只是把原来的旧村庄拆掉,建成新社区或城镇,虽然可增加部分农民从事服务业,但活力严重不足。只有产业发展了,才可以从外部获取更多收入,进入城镇内部良性循环,促进城镇的欣欣向荣。

  4.建议中央制订加快农村城镇化的中长期发展战略和规划,对农村城镇化进程进行跟踪研究和指导。农村城镇化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更是一个长远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制订中长远发展规划。这是一场大变革、大实践,难免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体制性障碍。比如,城镇化后的村级组织如何运转;农村社区居民住房面积控制和房产权益处置;农民变成市民后的土地支配、计划生育和社会保障措施;部门分割的农村建设资金能否整合使用,等等。可以选定试点进行跟踪观察、研究、探索、总结,并进行适当扶持。可以县级为主体,因地制宜,尊重农民意愿,按照科学、经济、方便生产生活等原则进行城镇化规划布局。有条件的地方要高标准建设,不具备条件的地方,先初步改善,长期地、系统地稳步推进。建议国家设立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城镇化专项资金予以扶持;建立完善农民建房购房金融支持机制;加大涉农资金整合力度,提高资金利用效益。   (侯宗宾/中共中央纪委原副书记)

责任编辑: 丁晓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