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桐庐农村垃圾分类一流,当地部门称要让城里人“红红脸”
徒步在桐庐的很多乡村里,你有时甚至会产生一种错觉,这还是农村吗?干净、整洁、漂亮,是最直观的感受。这与人们记忆中,苍蝇漫天飞,垃圾到处堆的“农村形象”,格格不入。
村里人告诉我们,乡村之所以美丽,垃圾分类功不可没。这个令城里人都感到特别头痛的事,在这里,做成了,而且做得还很不错。
用当地环保部门的话来说,做好桐庐农村垃圾分类,我们要让城里人“红红脸”。
那么,他们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呢?
蓝桶扔“烂”的古稀老人都清楚了
杜预村,桐庐县里再普通不过的一个小乡村。夏日里,整个村庄显得格外宁静,耳旁传来的只有知了的叫声。这里有440户的农户,基本上是一户挨着一户,但每户人家都是独门独户的。穿梭在村民聚居区的小道上,想要找出点路面垃圾来,竟然是一件挺难的事。
我们注意到,每户人家门前都放置着两个垃圾桶,一个蓝色的桶,一个黄色的桶,桶的上面还标有数字号码,是哪家的桶一目了然。77岁的周水仙老人,走了出来,手里提着畚斗,里面是一些菜叶。她打开了蓝色的垃圾桶,倒了进去——什么垃圾倒什么桶,周水仙老人知道得一清二楚。“剩菜剩饭、菜叶果皮、狗狗的粪便就往蓝桶倒,塑料袋啊,玻璃瓶啊,就往黄桶里倒。”
因为垃圾分得好,村里几天前还刚刚奖给她一袋洗衣粉,这让老人家颇为得意。
村干部姚水军说,以前村民家里的垃圾都是一股脑儿倒掉的,所以刚开始垃圾分类的时候,很多人是很不习惯。可慢慢的,经过上门指导和讲解,无论是七八十岁的老人,还是十来岁的小孩,都知道怎么分类了。
村里保洁员朱辉达负责可堆肥垃圾的收集和分拣,同时还要对每户人家的垃圾分类情况进行打分。分数每月会在村里张榜公布,然后每季度进行评奖,村里会给高分者发点洗衣粉、肥皂等生活小礼品。
朱辉达的工作也因为村民分类越来越好而轻松了不少。“刚开始实施的两个月里,我从凌晨4点一直要忙到中午11点半。而现在忙到上午10点半就差不多可以结束了。”
每个垃圾袋都有自己的“身份证”
桐庐的不少乡村,都采用了蓝、黄垃圾桶分类的做法。
但在莪山畲族乡中门民族村,却又是另一番景象——在村民家门口,你是绝对看不到垃圾桶的。“因地理条件的限制,中门民族村很多村民的家是沿马路的,垃圾桶放在家门口,很容易被过往的车子撞掉,而且也影响美观。”正因为如此,在推行垃圾分类的时候,中门村“在学习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
莪山畲族乡调研员邱忠良说,我们给每家每户发放蓝、黄垃圾袋,村民在收集好垃圾后,就统一投放到特定的点位。每个点位对应10来户家庭,而且规定投放时间只能是当天17时至次日7时。
如此一来,村民如果随意分装及投放怎么办?邱忠良说,垃圾袋上都是有编号的,这等同于农户的“身份证号”。比如垃圾袋上“5—5—12”字样,就意味着第5区块第5投放点,投放的是第12户家庭,马上就能找到。
不按时间、不按规定投放垃圾,检查人员都可以通过垃圾袋上的“身份证号”进行倒查。对于做得好的村民,村里也会给予奖励。76岁的雷美英就拿出了“垃圾分类示范户”的获奖证书,笑得都有点合不拢嘴:“活到这个年纪,还第一次拿奖状。”
昔日“牛屎堆弄堂”如今游客慕名来
阳山畈,这个小村庄,近几年,名声是越来越大。这里盛产水蜜桃,每年春天桃花朵朵开。但美景之外,还有美誉——这里也是桐庐最早实施垃圾分类的试点村。整洁、干净的环境,让阳山畈甚至有了“世外桃源”的美誉。
“这样的场景,我们以前想都不敢想的。”村民林苏娟在村口经营“桃花源超市”,她说,早几年,阳山畈其实垃圾、污水到处有。有句话是这么说的,阳山畈大村子,牛屎堆弄堂。
正说着,一个抱着小孩的女子走了过来,她是这个村的外来媳妇。女子说,她跟老公是在桐庐打工认识的。谈朋友的时候,老公一直没有带她回过家,直到要结婚才一起回了阳山畈。“当时来的时候,我对这里印象真是差极了,感觉脏兮兮的,路都得绕着走。想想以后要生活在这里,整个人都不舒服了。所以,没生孩子之前,我跟老公也很少呆在村里的。”
不过,通过村庄整治及垃圾分类,短短几年的工夫,阳山畈就大变样了。这样的改变,也给村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林苏娟自豪地说,现在这里就是景点,游客慕名而来,一拨接着一拨。尤其是在春天,山花盛开时,车子都排到了村子外。
“以前村民种的桃子都要挑到县城去卖,很辛苦,卖得也不好。而现在,桃子在家门口卖卖就好了。”林苏娟家的超市生意也好得不得了。问她营业收入有多少,她笑眯眯地说“保密”,只说“今年旺季的时候营业收入比去年就增加了5倍”。
垃圾成了抢手肥料
垃圾分类“分”出一个新产业
日前,芦茨村67岁的村保洁员方木林骑上三轮车,开始了一天的忙碌。他要将村民家门口放置的一黄一蓝两个垃圾桶进行分拣、收集,运送到一公里之外的垃圾处理站。在那里,一台“神奇”的机器已经做好准备,即将开始工作。
这台机器,学名叫“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设备”。一眼看去,这台约3米长、2米宽、2米高的机器,表面覆着厚厚的铁皮,并不起眼。方木林将蓝色垃圾桶逐个放上传送平台,按下开关。很快,垃圾桶就自动到了机器顶部的进料口。翻转,投料,卸桶,一个工序完成了。
“控制好温度、湿度,在好氧微生物的作用下,只需3至7天,机器吞进的垃圾就能出料,再经过二次堆肥,就能变成好用的有机肥,一下子值钱了。”桐庐县环保局生态科科长储云峰笑着说道。
这台机器,是需求倒逼出来的“桐庐制造”。该县环保监测站会同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在试点设备的基础上进行研发,成功后还申报了专利。芦茨村村口的这台机器,算是专利的第三代,由桐庐一家拥有较强研发力量的企业生产,表现相当稳定。由于机器操作简便,像老方这样的农村保洁员都能轻松掌握。
垃圾变有机肥,触发的是一整条绿色产业链。“按照全县农村居民约11万户测算,实施资源化利用项目,不仅能实现将近50%的垃圾减量,一年还可制成有机肥约7200吨。”储云峰说。为了把“垃圾”卖出去,桐庐县正组织力量对有机肥进行科学配比、试验,谋求通过市场化运作,提高其附加值,而最后的收益也将按照一定比例回馈乡镇,形成长效机制。
与此同时,这台桐庐制造的机器也开始名声在外。“各地环保部门来我们这里考察项目后,对设备都相当感兴趣,周边县市纷纷发来订单,最远已经卖到了珠海。”桐庐县环保局副局长杨振武说。
编后:“桐庐样本”值得借鉴推广
在生态环保越来越重要的今天,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的“桐庐样本”是在农村地区提升垃圾处置水平的新举措,这样既节约了运输成本,也节约了集中无害化处置成本,产生的有机肥还产生了经济效益,一举多得。如果可以全面推广,将对新农村建设和环保提供重要的借鉴作用。
结合实际,因地制宜,是桐庐县开展垃圾分类工作的特色,各地在新农村建设的同时应积极探索,找到适合自身的办法,自创“样本”,广泛调动村民参与垃圾分类,把创卫工作真正融入到生活中,打造生态、宜居的新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