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敬仲镇白兔丘北村,65岁的村民戴成云这样概括村里近几年的变化:“先是村里风气变好了,办红白喜事,以前讲排场,现在有规矩;好人好事以前没人管,现在榜上看。再是村内村外都整洁了,以前垃圾靠风刮,现在里外都干净。”
白兔丘北村的变化,源自临淄区为建设美丽乡村,着力推进的“乡村文明行动”。临淄区委书记宋振波介绍,2011年以来,临淄推进“乡村文明行动”,明确了“内秀外美”的目标,一手抓文明提升,一手抓环境整治。文明提升实现“内秀”,环境整治实现“外美”,“内秀”支撑“外美”,“外美”反促“内秀”,互动推进,融合发展,“传统老农民”变身“文明新农民”,“脏乱差农村”变身“净洁美新村”。
“有阵地有队伍”提升乡村文明
在敬仲镇东柳村,记者看到,村里为提升乡村文明,有了很多“抓手”:有村规民约、四德榜、道德讲堂等“阵地”,还有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等队伍。
“2007年推进新农村建设以来,农村基础设施等‘硬环境’大幅改善,然而乡风文明等‘软环境’提升缓慢,‘新农村’里依然住着‘老农民’。”临淄区委常委、宣传部长张召才坦言,“如果农民素质不能提升,农村风气不能改善,那么推进基础设施的管护运行和村庄长期健康发展,就困难重重。相反,乡村文明提升了,大家伙儿素质高、心气顺了,干什么都是事半功倍。”
那么,如何快速提升无形的乡村文明呢?在临淄出台的乡村文明行动《实施意见》和《方案》中明确,打造村规民约、善行义举四德榜、乡风文明一条街、道德讲堂、文体广场、农家书屋等文明阵地,组建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红白理事会等文明队伍,实现无形的文明“有形化”。
如今,临淄已基本实现了文明阵地和文明队伍的全覆盖,阵地和队伍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以红白理事会为例,通过推动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婚丧事花费由以往每例最少两三万元,降低到1200元左右,改变了农村过去“一家有事、全村忙活、表面风光、内心叫苦”的传统陋习,倡树了勤俭节约、厚养薄葬等文明新风。
“有经费有机制”改善农村环境
“以前,这里是个垃圾湾,大半个村的垃圾都倒在这里,又臭又脏。如今,这里建起了广场和花园,村里的保洁员天天来打扫,镇上的垃圾车天天来清运,环境变好了,心里也舒坦。”9月27日下午,在金山镇左庄村村南的文体广场,正在锻炼身体的村民于兆洪说。
临淄区作为山东首批城乡环卫一体化全覆盖区,自2008年开始推进“户集、村收、镇运、区送市焚烧发电厂”的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模式,并于2015年实现了全区12处镇街道、465个村居全覆盖。
区住建局局长徐继国介绍,为健全环卫一体常态化、长效化管理机制,临淄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属地管理、公众参与”的原则,建立了“区财政补一块、镇财政拿一块、有村集体收入的补一块”的经费保障机制。全区按10-15户1个保洁员的标准组建了3104人的村居保洁员队伍,配备垃圾箱13450个,建成垃圾中转站42座,按1万人1台的标准配备生活垃圾压缩车36台。同时,制定了农村环境整治的推进标准,推广“服务外包+监督指导”的运作方式,实行项目化竞标,探索环卫作业市场化运作新路子。而且,从2015年开始,区财政农村垃圾清运补助标准,由原来的8元/人提高到20元/人。
“互动融合”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走进金山镇东崖村,只见道路整洁、柿树成行、黄墙红瓦、溪流潺潺,美丽乡村的气息扑面而来。村党支部书记孙成富感叹:“这几年,村里将建设文明队伍、开展文化道德活动与环境建设结合起来,效果很好。村民讲文明了,素质提升了,就更爱护环境;村里干净了,大家伙儿都自觉,不文明行为也少了。这样,咱们顺势建设美丽乡村,效果特别好。”
区委宣传部副部长王玲霞介绍,通过乡村文明和农村环境的互动推进,使文明和环境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了融合发展,进而推进了临淄区美丽乡村建设。
“文明阵地和文明队伍的建立、文化道德活动的开展,提升了乡村文明水平,农民自然也会增强爱护环境、爱护家园的意识,保持环境整洁就逐渐成为了大伙儿的自觉行为。乡村整洁了、环境变美了,就有了孕育文明的土壤,讲文明也就逐渐成了农民的习惯。这样,‘内秀’和‘外美’共同推进,美丽乡村从内到外都有了样子。”王玲霞说。
截至目前,临淄区共获评山东省级文明村镇(社区)16个、淄博市级文明村镇(社区)63个、县级文明村(社区)261个,占全部村庄总数的78%。(吕兵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