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4月11日
首 页 领导讲话 动态信息 政策文件 项目管理 合力共建 宣传培训 典型聚焦 扶贫攻坚 乡村风貌 探索研究 外埠经验 文化生活
台州:从建设美丽乡村到经营美丽乡村
发布时间: 2018-06-14 08:49:00 来源:

  “一路走过来,到处都是青山绿水,鸟语花香,非常舒服,闻到的空气好像都是甜的。”这是一位外地游客对天台县街头镇后岸村的评价。可是谁能想到,就在十多年前,这里还处在一种垃圾遍地、污水横流的境地。2008年,后岸村从改厕开始整治乡村环境,寻找新的出路。后岸村村支书陈文云说,起初,有许多村民不理解,村干部就从自家做起,新型厕所建起来了,一家一户的猪圈拆掉了,村里的猪圈变成了茶吧和书吧,新的猪圈则在村外一公里的地方建了起来,由专人集中养殖,解决了村里的污染问题。随着环境的改善,村里先后建起了70多家农家乐,从卖石板到卖风景,这个村成了远近闻名的旅游村。

  美丽乡村建设引领乡村振兴战略上面讲述的案例,在台州市随处可见。这一切都源自浙江省2003年开始实施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以村庄规划为龙头,加快村庄环境整治力度。15年久久为功,台州市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卫生改厕、河沟清淤、村庄绿化、生活污水、畜群粪便化肥等面源污染整治和农房改造建设工作相继完成,当地农村的生态、生活、生产环境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涌现出一批空间优化布局美、生态宜居环境美、乡土特色风貌美、业新民富生活美、人文和谐风尚美、改革引领发展美的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示范乡镇和美丽乡村特色精品村。

  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来了,大量增加的生活污水成了难题,由于空间有限,人口密集,当地农民自建的化粪池还是解决不了污水渗漏的问题。台州市将生活污水处理当成一项重点工作来抓,距离城区和中心乡镇较近的村子,生活污水被纳入城镇污水处理管网;距离城区和中心乡镇较远的村子,生活污水采用耗氧型或厌氧型处理方式处理;对单门独户的居民,则指导他们采用生态处理方式处理生活污水。建成的生活污水处理池一端连着村民的厨房、厕所,另一端连着屋外的污水处理池,所有污水纳入同一根管子,长期困扰乡村的污水问题得以有效破解。

  与污水同时进行治理的还有垃圾分类处理。在路桥区横街镇份水村,每天早晨,村民张爱国会将前一天的生活垃圾分门别类,倒入离自家门口15米的垃圾桶里,之后,垃圾运送车会准时把垃圾带走。这是份水村村民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整个台州垃圾整治的缩影。

  这几年,台州市财政对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三化”处理示范村项目实行以奖代补政策,每村奖励8万元。奖励资金重点用于农村生活垃圾“三化”处理的微生物发酵、生物堆肥设施购置与安装,垃圾桶、垃圾袋、清扫清运工具添置,以及用于宣传、推广、奖惩等经费。对通过验收的市级农家乐特色村实行以奖代补,市区范围内的,每村奖励30万元;其他县市的,每村奖励5万元。市区范围内通过验收的省级农家乐特色村,每村再奖励30万元。14000余名农村保洁员组成的保洁队伍基本覆盖了全市所有的行政村,绝大部分村子还建立了监督员队伍,财政资金等投入机制得以健全,卫生公约等运行机制得以规范,通过一系列机制的有效运行,当地农民的垃圾分类意识得到提高,农村垃圾分类正在实现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

  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深入,乡村文化传统和乡愁记忆也得到重视,从2012年起,台州市着手开展全市历史文化村落的普查、建档工作,并相继启动了6批省级重点历史文化村落和一般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工作,这些历史文化村落得到了充分保护和有效利用,黄岩区宁溪镇乌岩头村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案例。这个村不大,人口只有二三百人,保存较为完好的建筑有110间,最古老的建筑拥有300年的历史。从前,村里外出打工的人多,村子慢慢成了空心村,不少老建筑因为年久失修倒塌,房前屋后杂草丛生,在镇村两级党组织的共同努力下,他们请来了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规划系主任杨贵庆教授帮助规划设计,在尊重村庄原有历史风貌的前提下改造村庄。  (宋晓琳)

责任编辑: 丁晓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