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锣打鼓到台前,赞美家乡新松原……”近日,在宁江区善友镇团结村文化大院内,村民们用新学会的歌舞、自编的“三句半”向人们展示着属于农民自己的幸福生活。
因为当天下了一场小雨,活动场所就定在村民刘会祥家一间空闲的大瓦房里,这里也是团结村文化大院成员们平时练习的场所。“我不会唱、也不会跳,但是我喜欢看他们唱歌跳舞。我支持他们开展文艺活动的方式就是把这间大瓦房拿出来给他们用。”刘会祥憨厚地笑着说,自己将瓦房借出的半年多来,不仅生活没受到影响,反而和邻里之间的关系相处得更加融洽。
在木板搭建的简单舞台上,团结村文化大院的成员们和前来交流的宁江区和宁小区和宁社区夕阳红艺术团成员们分别表演了歌舞、京剧、二人转、“三句半”等二十多个节目。看到村民穿着秧歌服和城里来的退休老人们同台竞技,台下的观众纷纷用掌声向他们致敬。
一段舞蹈之后,团结村文化大院艺术团负责人丁淑芳一边擦汗一边说,现在团结村文化大院里经常参加活动的有40多名村民,年龄最大的70岁,最小的才20岁。“我们已经在一起活动三年多了,原来就是以扭秧歌为主。区里给我们配备了一套音响、50套秧歌服和扇子。一个多月前,他们还从各村抽出文艺骨干,到区里免费接受广场舞培训。我们的团员学会后回来一教,大伙学得特别认真,连续一周天天晚上跳到九点多。现在我们都已经学会了,刚才跳的就是新学的一段舞蹈。”丁淑芳说。
表演二人转的何书仁今年70岁,是团结村文化大院里年龄最大的成员。老人话语清晰、动作灵活,一点也不像年近古稀的老人。他说:“人活着,高兴过是一天,不高兴过也是一天,得懂得自己找乐。我不抽烟、不喝酒、不打麻将,就愿意唱唱跳跳,心情好、身体自然好。”
老人言语间流露出的幸福感,和满屋的欢声笑语正相合。事实上,这份快乐不只属于团结村。记者从宁江区文化新闻出版和体育局了解到,目前,宁江区82个村中,已经实现文化大院全覆盖,已建成文化小广场34个。今年该区继续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将增建文化小广场28个,让
农村文化大院能够更加有效地开展活动,让农民能够天天拥有这样的快乐。(韩 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