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东辽县平岗镇大营村赵家文化大院一个普通排练日。团队30多人在团长赵洪军的指挥下各司其职,每个队员手中拿着各种乐器神情投入。连续排练了2个小时之后,赵洪军放下手中的扬琴,走向团队前面,“月末县里还有场演出,咱们得抓紧时间排练,把这两首新编的曲子练熟了才能表演好!”
赵洪军是赵家文化大院的创办人,也是大营村村民委员会主任。过去,他在南方经商10多年积累了一些资金。一直想回家为村民做点什么。
2010年,赵红军回到村里发现许多农民家生活条件好了,晚上都喜欢参加一些文体活动,但因缺少活动场地只能分散着进行。为此,赵洪军主动将自家5000多平方米的大院腾了出来,供村民们休闲娱乐。
从最初五六十人到后期上百人,赵洪军家人气越来越旺。2013年4月,赵洪军自掏腰包帮村民建起了文化广场,推倒自家周围10多栋房子扩建文化大院,并免费为村民提供了排练室,给他们买演出服装和道具。当时许多人不理解他,但赵洪军却自得其乐。“我不图啥,能让老百姓有个休闲娱乐的地方,心情高兴,这多好啊!”
自从有了文化大院,农民参加活动的积极性更高了。每天晚饭过后,村民都会到大院跳广场舞、扭秧歌、踢毽球……目前,文化大院有一个23人的乐队、1个合唱队、一个21人的舞蹈队、一个16人的健身球队和100多人的秧歌队。
60岁的村民车治家说:“以前农闲时爱打打麻将,有了文化大院后,我和老伴没事就爱到这来唱歌跳舞,心情好了,身体也比以前强多了!”
在赵洪军的桌子上,有一张赵家文化大院全年演出计划表,上面共有23场演出,包含舞蹈、情景剧、天津快板、二人转和器乐合奏等节目。
文化大院舞台总监刘洪波表示,他们准备每月20号在广场上集中演出,平时有时间深入到敬老院、部队等地表演。
这几天,赵洪军又忙着和几个老村书记联系,动员他们也加入到文化大院来。“几位村书记都很乐意参加,并表示自己也要表演节目给大家看,相信整个大院的文化的气氛会更浓!”赵洪军兴奋地说。
为提升节目质量,赵洪军专门从外地聘请了4位音乐教师,指导农民排练舞蹈、歌曲等节目。65岁刘文波就是从辽源市请过来,每周一和周五早上7点,他准时从家里出发,一直指导排练到下午3点多。最近,乐队都在忙着修改刚创作出的歌曲《东辽是我家乡》。“我也记不清1天能练习多少遍了,但只要发现哪个小节主旋律和伴奏有出入,我们就得反复修改,直到满意为止。”指着架子上厚厚的一沓乐谱,刘文波告诉记者,这里大部分都是他们自己创作的,包括赞美家乡、农民丰收等贴近百姓生活的内容。
当问到一天的排练累不累时,旁边坐着的张延平老人抢着上前要说上几句:“高兴还来不及,咋还能感觉到累呢!以前总觉得在家没事儿干,有了这个文化大院,我成了这里的常客,孩子们都非常支持我到这来。”
文化大院能发展到今天,许多村民对赵洪军的付出连连称赞。“你看墙上的演出照片,我们演出用的服装、道具都是赵村长买的,就连排练时的午饭他也免费提供。”“为了能表演好节目,他从辽宁、市里请专业老师给我们指导。”
与别的排练队伍相比,舞蹈队队员们更下功夫,他们一周有3至5天都在排练室练习。负责编舞的郝玉萍说:“为了月末的演出,我们总在琢磨节目新点子,前两天我上网时发现傣族舞蹈《月亮》比较火,就先模仿其中的动作,然后反复加工教给其他队友们,希望这个节目能给观众们留下深刻印象。”
随着赵家文化大院知名度的不断提升,许多平岗镇社区居民也加入到了这个文化大院中。家住长安社区福兴小区居民高光瑞说:“我老伴去世早,家里就剩我自己了,以前总觉得很寂寞。自从有了文化大院,我的生活更丰富了,有一种精神寄托在这里,和村民们在一起唱歌跳舞,感觉时间过得特别快!”
谈到未来打算,赵洪军说今年准备加大文化大院绿化、亮化工程力度,继续扩建文化大院广场,给村民建个1000平方米的露天影院,平时为他们播放科教片,以便帮助村民寻找致富项目。(隋二龙 赵蓓蓓 周日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