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辽市柳条乡有个村叫“厚俗村”,厚俗村的“俗”不念 su,而念“xu”, 为什么叫厚俗村呢?为什么俗不念su,而念xu 呢?说来还真有一段经历......
原来,厚俗村的村名已经延用了100多年了。据说,最早是山东苏姓、徐姓、宋姓等四户人家闯关东相继在这里落脚、开荒,成为温都尔郡王的佃户,这里没有正式的屯名。在清朝晚期的一次地名普查时,未被承认入册,最后核准时随意起了个“后续”的名字,意为后来续上的屯子。当时,双山荒地为温都尔郡王封地,叫采哈新甸。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清廷下旨,在辽源州以北采哈新甸放荒。1909年(宣统元年)任命牛尔裕为安垦局长,1913年建立双山县,牛尔裕任双山县知事。1910年7月,时任安垦局长的牛尔裕将3692平方公里的轄地划为920个方,提出“实边固围,利用厚生”的口号,并以此为八绳“即八段”,后来演变为八乡。在八乡之内设立村、屯,名字均由牛尔裕知事亲自命名,更名和确认。牛知事认为“后续”的名字有薄视之嫌疑,牛尔裕是清朝进士,遂依据“民淳俗厚”之典,将后续更名为厚俗,划归围字乡。俗字读作“续”,虽有悖普通话读音,但约定俗成,已被认同。牛知事巧妙地把俗厚变成厚俗,这样听起来还是一样。不过用文字表述,其含义就不一样了,意在这里的村民淳厚质朴,礼俗浓郁。后来,虽经多次区划建制变更,也没有再改动这个名字,厚俗村的名字一直延用至今。
如今的厚俗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均收入达到了11000元。村民住上了宽厰的住房,整洁的水泥路贯穿村中。95%的村民都上了社会保险,100%的村民上了新农合医保。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让孩子们都上了学。开展新农村和美丽乡村建设以来,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在社会各界和村老党员的捐助下,投入了1300多万元进行了大规模建设。新建3746平方米标准的文化广场尽显气派而宏大,四周矗立着新型节能灯;1200平方米多功能大楼正在建设不久将投入使用。2014年被双辽市评为环境整治重点村。厚俗村人传承着前辈厚重而淳朴的气质,用聪明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建设自己的家乡,相信百年古村一定会更加美丽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