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东区叶赫满族镇营盘村大山河屯,这两个月环境面貌发生了明显变化。开春外出打工的李孝国一回来就发现屯子干净整洁了。“现在连烟头都不好意思往街上扔。”“小孩都知道爱护环境,在外面吃完雪糕,包装皮都揣家去。”坐在树下石板上纳凉的妇女们七嘴八舌地夸着屯子中发生的变化。“大山河屯容屯貌确实改观了,但更主要的是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市农委驻屯干部滕显龙对记者说,“调动的方法就是一步一步把农民带进去、带起来。”
迎着群众愿望走,带农民参与进来
农村环境整治,贵在农民参与。把农民最关心、最需要解决的事儿作为环境整治的启动点,才能激活农民潜在的建设愿望。
今年6月份,市农委群众工作实训组来到了大山河,满屯子走挨家看,环境整治从哪下手,他们在思索着。实训组走来走去瞄准了屯东西两头这个突破口。西头是屯入口,跨过河道的小桥连着屯内外的水泥路。桥下河道里烂苞米秆、禽畜粪便、生活垃圾,堆着沤着,小风一刮,腥臭味就飘进屯子。河岸临屯的柴草垛挤挤插插,把屯子挡了个严实,如失火势必连进屯子“火烧连营”。以前的整治办法是“打快拳”,用成排水泥板一挡,来检查的领导看不见。但生活环境没改变,老百姓有意见。屯东头住户受水患困扰多年。原有的排水渠被砂石和屯中乱扔的垃圾填满堵死,夏天雨一大,顺山水连泥带沙冲了下来,水深过膝盖,泡倒院墙是常事,有时小鸡小猪都漂在水里。
看准了说干就干。实训组和村干部组织村民开始清理疏通排水渠,一周时间板板整整地修好见亮了。争取资金清理屯西河道桥下垃圾,村外选址搬迁柴草垛,清理淤泥上岸填平岸边大坑,修河道护坡,在大坑原址建广场。老百姓不善说但会看,一看这种整治环境的干法不是做样子,纷纷主动参与。屯子中一些在城里包了活的泥瓦匠辞去活儿,主动回到屯里修护坡。全屯齐动手,没用几个月,屯东的绿色环水型休闲区、屯西的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治理就见效了。河道恢复了往昔清澈的水流,偶尔还有妇女洗涮衣物。傍晚岸边小广场音乐响起,屯里大人孩子就放下饭碗走出家门,有时也吸引了邻村的男女来参加活动。
用民主的方式撬动民力,带农民行动起来
农村环境整治,不是做样子给别人看的,而是农民过日子需要的。做什么、不做什么,一定是要农民认可的。只有这样,农民才能成为环境整治的主体,实现从“阻力”到“推力”、从“看”到“干”的转变。
初战告捷,实训组没有歇气,建设绿色整洁型家园是他们下一个目标。咋建?还得农民自己说了算。实训组起草了《致大山河农民朋友的公开信》,开宗明义把自己定位在为农民朋友服务、向农民朋友学习上,和大家一道改善农村环境。从尊重传统习惯和满足生产生活需要出发,起草了《环境治理屯规民约》、《环境整治规划》、《柴草垛迁移办法》,拿出来和屯里人反复讨论,做引导者不做指挥者。村民在不搞大拆大建,保持田园风貌上形成了统一意见。农户根据实际情况自建标准化院墙,谁家的墙谁管,谁扒了谁建,村里提供水泥、沙子、涂料,在这项上,1延长米比别的屯子省了300来元。按照实用性原则,修复屯道两侧排水路边沟;大家齐动手清理了路障、乱搭乱建;按照杜绝例外原则,严禁占道堆放柴草垛和建筑垃圾。每户每年24元钱,建立起常年保洁制度。每天5点准时清运垃圾的党员保洁员李家学说:“虽然钱挣得少点,但这是大家伙对我的信任。”
开展有意义的载体活动,带农民坚持下去
农村是一个熟人社会,面子是农民道义中的脸皮。开展“干净人家”评选活动,很容易激发农民崇尚先进,比、学、赶、超的热情,形成农村社会的契约。建立长效机制,最需要的就是这些约定俗成的契约。
环境整治一出一猛能立马见效,但保持住不走样是个大问题。大山河屯开展的“干净人家”评选,又给环境整治烧了一把火,引燃了屯里人的激情。在149户人家中先后两批评出了43户“干净人家”,每户门前悬挂起印有“干净人家”标示的大红灯笼,卫生费减免百分之十六,用于照明补贴,傍晚红灯笼齐刷刷一亮,成了屯里的一道风景线。评上的人家脸上有光,没评上的心馋眼热。屯里人闲谈说,评上“干净人家”代表一种门风,门风好娶媳妇都少花钱。刘军的小孙子问奶奶,咱家咋没挂上红灯笼?奶奶说还不是因为你的玩具在炕上乱摆乱放。没想到小孙子悄悄把玩具收拾起来,告诉奶奶,我不要玩具了,要大红灯笼。“干净人家”评选已经深入人心了!
(胡艳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