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6月26日,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督查指导组召开第一次工作会议。会议的中心任务是,按照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会议部署和省委20号文件精神,督促各地和试点村镇,加大组织力度,加快工作进度,千方百计完成阶段性试点工作任务,确保今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好步、开好局,取得实质性进展。省政府副秘书长、省农委主任王守臣同志主持会议并讲话。
会议指出,在全省试点工作会议之后,各地、各部门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安排部署,有效地克服了时间紧、任务重、工作压力大等诸多困难,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积极启动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
(一)深入贯彻落实省试点会议精神,加强工作研究和部署。全省会议之后,各地都召开了政府常务会议、市(县)委常委会议和工作动员会议,省直各部门也都召开专门的会议,贯彻省里会议部署,研究和落实本地、本部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主要做到了三个明确:一是明确组织机构。市县两级都建立了领导组织,设立了办公室,配备了专职工作人员,开展了工作。德惠市为新村办批复了18个编制,划拨了20万元工作经费,配备了2辆交通工具;东辽县为新村办划拨了10万元工作经费。省直各部门和各帮扶单位也成立了专门的组织机构和工作办公室。二是明确了市县两级试点单位。初步统计,市县两级确定试点镇44个、试点村407个,省市县三级试点镇80个、试点村522个,分别占全省总数的12.8%和5.6%,全省形成了梯次试点、滚动发展、整体推进的局面。三是明确了工作思路和任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落实了推进工作的各项措施。
(二)开展规划编制工作,制定建设方案。按照吉发[2006]20号文件要求,省里下发了《关于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的通知》和《关于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镇规划编制工作的意见》,明确完成四个层次的规划编制任务,即:完善省总体规划;制定部门行业支持规划;编制县(市、区)发展规划;制定试点村镇规划。试点村镇在编制规划的基础上,着手拟定近期建设方案。同时,开展了17个专题调查研究,设计制定了15套风格各异的新村建设样板房。
(三)加强帮扶工作的对接,落实部门工作责任。按照“领导建立联系点、部门落实帮扶责任、大专院校支持农村、民兵预备役参与,形成帮扶农村机制”的要求,目前全省共有53位省级领导、83家省直部门和25所大专院校以及民兵预备役部队,明确了帮扶农村的责任。省试点会议后,各部门由主要领导带队,直接到县、到点进行对接,开展调查研究,确立建设重点。截止到6月20日,全省57个省直部门和17所大专院校与42个县(市、区)完成了对接工作,分别占总数的72%、61%和70%。尚有26个部门、11所院校正在对接中。省发改委、省检察院、省建设厅、省民政厅、省社会劳动保障厅、省电力公司等20几家领导,对帮扶工作高度重视,研究制定帮扶工作意见和政策措施。省军区为了做好帮扶工作,先后两次到13个帮扶部门和7所院校,逐个单位协调,共同研究落实帮扶任务。省派驻村镇指导员工作进展顺利。省民政厅选派的4名指导员从5月25日起到现在,先后3次、用20天的时间进驻农安县试点村镇开展指导工作,指导1镇3村高质量高标准提前完成了村镇规划编制工作。
(四)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开始启动项目建设。按照试点工作会议提出的整合资金投入,加大对“三农”支持力度的要求,省直相关部门积极争取国家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资金,扩大建设规模和水平。市州、县(市、区)也都积极筹措资金,增加投入。省委组织部明确每个村村部建设预拨3万元,全省农村公路完成投资1.95亿元,全省农村信用社共累计投放支农贷款160.6亿元,增长18.2%。桦甸市红石镇等投资330万元,新建码头一座,修路基和修建水泥路4750延长米,改自来水100户。前郭县乌兰图嘎镇投资300万元建设中心小学,自筹资金新开发水田330公顷、建设杂粮杂豆市场1处,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取得较快进展。抚松县试点村镇已开工建设了蔬菜大棚、农贸批发市场、育肥牛项目、糖化饮料厂、家猪山养基地和改水、改路、改房、改厕等,开工项目达到11个,总投资达到370万元。长春市二道区开工项目有三个,秸秆燃气管线铺设到户,新修路灯500盏,绿化树木1000株。
(五)宣传培训工作深入开展,营造良好氛围。省里在吉林日报、吉林电台、吉林电视台等媒体广泛宣传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解读相关信息;扩大专题简报的发行范围,增添情况通报、经验交流、典型宣传等内容,增加发行频率。累计播发涉及新农村相关报道270多篇(条),编发简报内容涉及省直部门和大专院校19家,市州、县(市、区)11个。接待了中央新闻采访团。开通了“12316”新农村热线,每天解答农民各类问题1000多件(次),近一个月,接听农民电话4万多个。省新农村办公室与省委组织部联合举办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训班,编印培训教材和干部读本两册,拟印刷3.2万册。
会议指出新农村启动工作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个。
一是对农民群众宣传教育发动工作还不到位。部分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对中央支持新农村建设政策理解的仍有较大偏差,“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和观望等待思想仍然较重。表现在行为上,有规划还没有制定,新农村建设项目还没有谋划,农民群众还没有发动,没有主动与省有关帮扶单位进行对接,该建设的项目还没有及时启动实施,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农村建设的推进。
二是领导重视不到位。突出表现在省直部门和大专院校,有的主要领导不在家帮扶对接工作没有启动;有的只派驻了指导员还没有落实领导责任;有的对整个帮扶工作心中无数没有对策;还有的把帮扶工作当成了额外负担;等等。截止到6月20日,全省还有26个部门单位、11所大专院校还没有与18个所帮扶的县(市、区)进行对接。
三是责任落实还不到位。目前,19个主要责任部门的资金、项目尚未与115个试点村和36个试点镇实现全面对接,使得地方出现有建设项目,无建设资金的问题。
会议提出,下步工作任务主要有五项:一是督促帮扶单位抓紧搞好对接;二是派驻指导员尽快到点开展工作;三是省里启动资金及早下拨到位;四是试点村镇规划和建设方案按时完成;五是各项建设项目快速启动推进。省里计划在7月下旬或8月上旬,召开一次全省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现场会,督促各地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
会议要求各督查指导组要马上深入基层,开展督查指导。重点检查各地工作“十到位”情况。
1.组织领导到位情况。检查各市(州)、县(市、区)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是否组建完毕,领导工作是否到位。
2.工作条件到位情况。检查各市(州)、县(市、区)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是否组建完毕,包括工作人员、办公场所、办公经费与设备等是否到位。
3.责任落实到位情况。按照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部门责任分工意见的要求,通过检查基层工作,来反映和验证省有关部门工作责任落实是否到位。
4.帮扶对接到位情况。检查各帮扶单位与试点村镇及所属县(市、区)的帮扶对接工作是否到位,掌握各帮扶单位支持试点村镇建设的具体措施,包括政策研究、项目、资金等落实情况。同时,要了解帮扶对接工作中存在哪些问题,需怎么样改进和加强。
5.领导联系到位情况。检查省市县三级领导对所联系县(市、区)、试点村镇工作指导是否到位,各市(州)、县(市、区)及试点村镇是否主动与联系的领导加强沟通,取得工作上的重视和支持等。
6.指导员工作到位情况。检查省和各地选派的驻村镇指导员是否到位,了解他们工作开展情况,帮助基层解决了哪些实际问题,工作有否作风不实、流于形式的问题。
7.规划制定到位情况。检查各市(州)、县(市、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情况,试点村镇总体规划、建设规划和改造方案制定情况,检查规划是否科学合理。
8.市(州)、县(市、区)本级试点建设启动到位情况。是否做到了与省级试点同步启动建设、同步编制规划、同步落实帮扶工作责任等。
9.重点工程和项目开工建设到位情况。包括面上建设和点上建设情况,包括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建设建设启动情况,包括党的建设、民主政治建设、乡风文明建设情况。哪些已开工完成了,哪些正在建设之中,哪些已做了规划还没有启动等。
10.各方面投入落实到位情况。主要是市、县、乡、村四级和广大农民投入落实情况,其中,要重点了解县级财政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情况,广大农民群众自我发动组织和自我投入情况,社会各界捐建、共建情况等。
会议要求督查指导组在督查工作中要做到以下四点。
(一)提高认识,强化责任。督查指导组代表省委、省政府对全省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进行督查指导,督查指导工作责任重大,各个督查组所有成员要高度重视,带队领导要切实负起责任,督查工作期间,督查人员与本单位工作脱钩,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地搞好督查工作。
(二)深入基层和实际,掌握第一手情况。这次督查总的要求,做到“三结合”:一是听取面上汇报与开展座谈相结合,深入研究新农村建设中的深层次问题;二是深入试点村镇检查指导与开展调查研究相结合,注重实际实效,摸清情况,找准问题;三是现场踏查与填表汇表相结合,按照上述“十到位”的内容,填好表格,搞好汇总,以利全省掌握总体进度,总结工作,安排下步工作重点。
(三)及时发现问题,反馈工作意见。督查组在督查工作过程中,对于各地个别地方领导重视不高、组织不得力、启动实施晚、项目建设进度慢、整体工作落后的,特别是对执行政策出现偏差的,督查组要及时向当地党委、政府交流看法、反馈情况,提出整改的意见和建议。这是我们搞好督查的目的和重点。
(四)明确工作时间,确保督查质量。这次督查原则上要求必须到每个县(市、区),最低要到1/3的试点村镇进行实地督查,不准在上面开个会,碰一下情况就草草收兵。为此,要安排足够的督查时间。各督查指导组要在6月28日前进入各地开展工作。督查时间不少于1周,7月5日前完成,并形成书面材料。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于7月7—9日听取各督查指导组情况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