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3 07:18 来源: 打印 字号:[        ]

中共吉林省委 吉林省人民政府印发《美丽吉林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

近日,中共吉林省委、吉林省人民政府印发了《美丽吉林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美丽吉林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


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以美丽中国建设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重要指示精神,持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深入推进生态强省建设,全力描绘“白山松水、焕美吉林”的“吉美”画卷,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先行区,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中发〔2023〕30号)精神,结合吉林实际,制定本规划纲要。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忠实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和视察吉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牢牢把握吉林在维护国家“五大安全”中的重要使命,深入实施“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培育“四大集群”、发展“六新产业”、建设“四新设施”,持续实施生态强省战略,高水平建设美丽吉林,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

总体目标是:以绿色优美、肥沃富饶、安全现代为总目标,全力打造长空如碧、绿水长流,沃野千里、疏朗有致,乡愁如画、诗意宜居的美丽吉林,让山清水秀、繁星闪烁、鸟语花香、虎啸鹤鸣常驻白山松水间,让区域经济协调稳健、城乡发展交相辉映、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生态文明熠熠生辉成为老工业基地的崭新标识。

第一阶段(2024—2027年)。深入攻坚、持续改善,美丽吉林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绿色低碳发展深入推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现突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细颗粒物浓度控制在27微克/立方米以下,重污染天气基本消除,地表水国考断面优良水体比例保持在85%左右,劣五类水体稳定消除,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基本消除。黑土地保护成效显著,典型黑土区保护面积达到3000万亩,黑土地保护工程项目区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提高1克/千克。生态安全得到有效维护,森林覆盖率、湿地保护率分别达到45.8%和45.22%,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稳定在72.3%。生态环境现代化治理体系进一步健全,环境基础设施短板基本补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基本构建,生态补偿、绿色金融等机制逐步完善,国家级“两山”实践创新基地达到8个,打造一批美丽吉林建设实践样板。

第二阶段(2028—2030年)。提质加速、跨越发展,美丽吉林建设走在全国前列。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取得显著成效,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用地结构有效优化,碳达峰目标顺利实现。生态环境质量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城乡人居环境品质显著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持续性稳定性进一步增强,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稳固。生态环境现代化治理体系更加完善,生态经济效益显著增强,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

第三阶段(2031—2035年)。全面提升、示范引领,美丽中国吉林样板基本建成。产业结构全面优化,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广泛形成。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绿水青山黑土地、蓝天白云好空气成为高品质生活标配。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全面形成,生态系统多样性持续性稳定性显著提升。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智慧化、数字化、信息化成色更足,美丽吉林建设的文化底蕴更加厚重。

战略定位是:展望本世纪中叶,生态文明全面提升,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形成,重点领域实现深度脱碳,生态环境品质达到国际一流水平,生态经济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吉林全面建成。

锚定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目标,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系统治理、重点攻坚,坚持深化改革、守正创新,坚持生态惠民、共建共享,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进程中走在前列,展现亮丽吉林辽阔风光。要坚持做到:

——全领域推进生态环境系统治理。加强大气污染物协同控制,巩固提升环境空气质量并始终保持在全国第一方阵,强化流域“三水统筹”系统治理,全力提升优良水体比例,稳定消除劣五类水体,加强固体废物和新污染物治理,率先实现全域“无废城市”建设,全面提升生态环境现代化治理水平。

——高水平实施黑土地保护利用。以提高耕地质量、保障粮食产能、促进黑土地资源永续利用为核心,突出科学利用,坚持种养结合,强化黑土地保护和分区分类整治修复,持续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和蓄水保肥能力,全过程保护好、利用好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

——高标准筑牢北方生态安全屏障构建统一有序的生态保护空间格局,加强大长白山区域生态保护力度,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与修复,全面提升重点区域生态功能,巩固吉林在东北森林带、北方防沙带中的重要作用,不断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守牢生态安全底线。

——全方位畅通“两山”双向转化渠道。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优势,统筹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着力推动生态与农业、旅游业、文化产业等深度融合,聚焦重点行业,持续推进全产业链绿色化转型,不断提升绿色产能比重,推动“生态+产业”成为新经济增长点。

二、绿色引领,建设低碳集约、动力强劲的转型发展样板

持续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动工业、能源、交通运输、城乡建设等重点领域转型发展,不断降低碳排放强度、自然资源消耗强度和环境损耗强度,提高发展“含绿量”“含金量”,增强吉林绿色竞争力。

(一)构建有序和谐的国土空间格局

强化空间布局引领。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构建“一圈四轴、三区两屏”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全面推进长春现代化都市圈以及珲乌开发开放发展轴、沿边开发开放发展轴、哈大先进制造业发展轴、集双南部门户发展轴成为区域增长极,打造集约高效的生产空间,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以东部山地特色农林业发展区、中部粮食和农产品生产核心区、西部生态农牧业发展区为基底,优化农业空间布局,强化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建设,筑牢“粮仓肉库”安全基石。以东部森林生态安全屏障、西部防风固沙生态安全屏障为依托,优化生态空间布局,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夯实安全永续发展基础。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体系。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统筹农业、生态、城镇等各类空间布局。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到2035年,全省耕地保有量不低于10944万亩,力争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稳中有增。坚守生态保护红线,红线区域面积保持在53636平方千米以上,并确保生态功能不降低、性质不改变。严格管控城镇开发边界,推动城镇空间内涵式集约化绿色发展。完善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制度体系,健全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强化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严格河湖水域岸线空间管控。

(二)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完善落实“双碳”工作机制。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确保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加强碳排放双控基础能力和制度建设。深入实施甲烷排放控制行动及其他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控制举措。推进碳排放统计核算,逐年编制温室气体清单。积极参与全国碳市场建设,完善碳排放权交易机制,推动扩大碳排放权交易行业覆盖范围。实施绿色低碳科技创新行动,持续推进重点领域碳中和路径、机制、科学技术和标准规范研究。

推进重点领域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全面推进能源、工业、交通运输、城乡建设、农业农村、生态建设等重点领域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探索多领域、多层级各具特色的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路径,在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控煤减排、清洁能源替代等方面实现突破。提升大气、水、土壤、固废等领域多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协同治理水平。以区域、城市、产业园区、企业等为单元,开展多层次协同创新试点。加快实施减污降碳协同工程,支持能源结构低碳化、移动源清洁化、重点行业绿色化、工业园区循环化转型。到2027年,重点区域、重点领域结构优化调整和绿色低碳发展成效显著,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到2035年,多层次多领域减污降碳协同治理体系全面建成。

充分挖掘资源碳汇潜能。巩固生态系统固碳作用,不断提高森林质量、林木蓄积量和草原综合植被盖度,深度挖掘西部地区河湖沼泽碳汇潜力,加强退化耕地治理,提升农田有机质含量,增加农田碳汇,稳定提升森林、草原、湿地、耕地等重要生态空间的固碳能力。推动可再生能源、林草湿碳汇、甲烷回收利用和能效提升等项目温室气体减排效果量化核证,鼓励相关项目主体积极参与温室气体减排。积极开发碳汇金融产品。超前推进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应用部署。

(三)加快产业绿色转型升级

推进重点行业绿色化改造。严把项目准入关口,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上马。实施清洁生产水平提升工程,系统推进工业、农业、建筑业、服务业等领域清洁生产,引导重点行业深入实施清洁生产改造。严格落实重点行业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等相关标准,着力培育一批绿色设计示范企业、绿色示范工厂、绿色示范园区,推动工业重点领域新建项目能效、环保达到标杆水平。高标准建设吉西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加快构建体现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特征,符合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要求,具有吉林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抢先布局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与高端医疗器械、先进新材料、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