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群导航

AQI

  • 轻度污染
  • 中度污染
  • 重度污染
  • 严重污染

——写在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延边十周年之际(下)

2025-07-17来源:

时序流转,岁月鎏金。

2015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踏上延边这片边疆沃土,在海兰江畔的田埂上俯身问农,在朝鲜族老乡的炕头上唠家常。总书记的深情关怀,如春风化雨浸润人心,似灯塔引路照亮乡村振兴征程,让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迎来了历史性发展机遇。

十年耕耘不辍,十度春华秋实。延边人民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把总书记的殷切期望化作砥砺前行的不竭动力,从产业培育到人居环境整治,从民生改善到民族团结,书写了边疆发展的时代答卷。

特色农产品从田间地头走向全国餐桌,民俗旅游借助网络热度火遍大江南北,错落有致的新民居掩映在青山绿水间,文化广场上的朝鲜族歌舞传递着幸福欢畅……如今,行走在延边广袤乡村,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和美乡村新画卷正徐徐铺展。乡村振兴的种子,已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特色引领兴产业

一方水土滋养一方特产。人参、黑木耳、桑黄、松茸、苹果梨……十年来,延边州着力打造地域特色产业,持续提升农特产品附加值,做好“土特产”文章。

人参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延边最具优势特色、最有发展潜力的富民产业。

走进敦化市润绿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文化展览室内,一罐罐浸泡的人参十分惹人注目,红参精香皂、人参蜜片、黑参原液等20多个产品琳琅满目。封闭车间内,工人们正在有条不紊地操作现代化加工设备。

近年来,公司以“土壤改良+示范种植+农户承包种植+技术扶持+集中管理+保险承保+统一加工、销售”的新型经营模式,推动人参产业向园区化、标准化、规模化发展。

“今年,我们以省农业科学院为技术依托,建设标准化GAP种植基地,预计年销售额超过3000万元。”公司销售副总经理潘宣伊自豪地说。

在长白山区,黑木耳也在悄然生长。汪清县鸡冠乡大北沟村百万袋黑木耳摆栽基地里,圆柱状的菌袋一串串整齐地悬吊在棚架上,肥嘟嘟的黑木耳从菌袋四周的小孔中探出头来,黑得发亮、润得透泽。

“合作社栽培木耳菌包200余万个,年纯收入达300余万元!”作为当地黑木耳种植带头人,红鸡冠黑木耳合作社理事长林岩皮肤晒得黝黑,说起产业发展却眼里闪光。

随着木耳产业蓬勃发展,合作社对技术创新的需求与日俱增。

“在菌种研发上,我们依托吉林农业大学等科研机构,建立了吉冠食用菌研究所,研发出适合本地特色的吉冠1号和吉冠2号新菌种。”谈起这些年的变化,林岩自信满满,打造的吉冠黑木耳品牌,通过线上线下销售,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

以现代化大农业为主攻方向,牢固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统筹抓好“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十年间,延边加快推动园艺特产、肉牛、渔业等产业发展,实现人参总产值128.5亿元、食药用菌总产值112.7亿元、畜牧业产值39.39亿元、渔业产值3.18亿元,让“土特产”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强引擎。

科技赋能“慧”种地

为突破农业传统生产力局限,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坚决扛稳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多年来,延边在农业领域各环节全力培育新质生产力。

从“靠经验”到“靠数据”,从“看天吃饭”到“看屏育种”,从“人扛马拉”到“机种机收”,全力推动农业动力变革、效率变革、质量变革。

龙井市良田百世运动假日小镇中的现代农业科技产业园,藏着“未来农场”的模样。全封闭智能温室内,一排排无土栽培槽取代传统菜畦,一串串红番茄、水果辣椒、南瓜等红绿相间,挂满藤架;南瓜、生菜、芥菜等蔬菜置身于6层栽培架上,头照LED灯,根扎营养液,通过光合作用奋力生长,宛如果蔬“梦工厂”。

数字智能化系统赋能蔬菜种植,让传统农业“靠天吃饭”转变为“靠科技吃饭”。

“园区打造的占地14208平方米的温室均采用先进的无土栽培、现代通信和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除蔬菜定植、采摘、包装外,其余工序无须人工操作,工人不到10名。”龙井绿品源农林科技有限公司农业技术员芮忠岩介绍道。

大棚内配备了自动卷帘机、自动放风机、环境参数传感器、水肥一体化等数字智能化设备,实时掌握果蔬的生长环境和生长信息。

“这里没有土壤,植物生长由智能设备全程监控,实现了智能灌溉、精准施肥、光控、温控、湿控、植保等种植环境自动化调节控制。”谈起和传统种植对比优势,芮忠岩骄傲地说:“果蔬生长全程不使用任何农药,完全无污染无公害纯绿色,农产品可追溯,并且一年四季都可生产,产量可达传统日光温室的10倍以上。”

发展智慧农业,离不开专业高校的强有力科技支撑。“园区集成应用国家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智慧农业科研成果。同时,也是延边大学农业实践教学基地。”芮忠岩说。

十年来,延边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赋能农业生产管理,推广智慧农业生产模式,借助物联网、大数据等前沿技术,实现对农作物生长环境、病虫害发生等情况的实时精准监测与调控,显著提升了农业生产的智能化、精细化水平。

延边先后选育出水稻、玉米、大豆、马铃薯、烟草、食用菌等优良品种120余个,农业主推技术到位率达96%以上。2024年,全州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96.6%。

和美乡村入画来

长白山下,海兰江畔。蔚蓝的天空下,涌动着绿色生机。和龙市东城镇光东村的田野里,巨幅原生态“彩色水稻画”铺展延伸,绘出乡村振兴的生动图景。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光东村视察时指出,要来个“厕所革命”,让农村群众用上卫生的厕所。

十年来,一场关乎农民福祉的“厕所革命”在延边大地深入推进,让“洁净”成为和美乡村的底色。

地面墙面贴瓷砖,头上吊顶装浴霸,热水器、洗手池、冲水便池一样不少。走进村民郑英镇家中,厕所干净而整洁。

“安了坐便后老方便了!不用往外跑,啥时候去都行,晚上‘方便’也不用担心安全问题。”郑大爷乐呵呵地说。

污水横流、蚊蝇乱飞、臭气熏天……对于不少农民来说,散落在村落各个角落的旱厕,是他们过去的记忆。

“以前上厕所老遭罪了,夏天蚊虫叮、冬天冻得哆嗦,下雪还得防着滑倒。”郑大爷回忆从前连连摇头。

为了让村民也像城里人一样拥有干净整洁的卫生间,和龙市投资1700万元用于光东村“厕所革命”和集中污水管网改造,全村210户村民都用上了免费的室内卫生间。

环境美了,日子火了。从脏乱差到洁净美,一村一景,串起和美乡村新面貌。

珲春市敬信镇防川村,这个中、俄、朝三国交界的朝鲜族村落,如今花繁叶茂、道路整洁,“东方第一村”牌楼古韵十足,飞檐翘角的朝鲜族传统民宿与古老的石磨、泥瓦稻草砌成的围垣相得益彰,一条条干净整洁的水泥路直通农家。

“过去靠打工过活,现在发展旅游,在家门口就能挣钱!”60岁的村民李斗铉经营民宿7年,他将闲置农房变成“网红打卡点”,深受游客青睐,收入节节高。

和美乡村,美美与共。十年来,聚焦乡村全面振兴,延边围绕“厕所革命”、农村垃圾治理、农村污水处理和村容村貌提升等方面,大力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和提升五年行动,累计投入环境整治资金百亿元,创建“千村美丽”村536个、“百村示范”村74个。

十年栉风沐雨,十年踔厉奋发。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延边人民将继续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昂扬的斗志、务实的举措,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阔步前行,让边疆大地绽放出更绚烂的光彩,续写新时代边疆乡村高质量发展的壮丽篇章!(闫虹瑾)

返回手机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