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群导航

AQI

  • 轻度污染
  • 中度污染
  • 重度污染
  • 严重污染

2021-01-18来源:

  新年伊始,万象更新。

  过去的2020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十四五”规划的编制年。站在历史的交汇点上,长春新区披荆斩棘,不懈奋斗,以实干笃行交出了高质量发展的亮眼答卷。

  过去的一年,长春新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市委决策部署,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逆风破浪,抓“六保”促“六稳”,千方百计恢复经济增长,经济指标逆势上扬:“增长”二字成为全年主基调;各项事业争先进位,多个指标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位居前列。

  大名鼎鼎的“吉林一号”商用遥感卫星在此诞生;每年新引进产业项目100个以上,开工项目200个以上;集聚高水平创新平台,拥有8所高等院校、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驻长“一院四校四所”建设长东北科技创新中心;深入实施“幸福新区行动计划……一张蓝图绘到底。“十三五”时期,长春新区硕果满枝,为“十三五”时期画上完美的句号。

  长春新区取得的新成绩,从一个侧面彰显出催人奋进的吉林力量。生动地证明了,一个地区能够持续发展,根本就在于在任何困难和风险面前都从来不放弃、不退缩,不止步。

  长春新区的发展与积淀,更为吉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是在新起点上加快吉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关键一年。在省委、省政府《关于支持长春新区走集约化内涵式发展道路建设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的意见》中,更传来了对长春新区未来发展寄予的厚望与重托。

  聆听启航号角,汇聚奋进力量。

  “十四五”即将开局,长春新区紧扣时代最强音,不负重托,保持战略定力,谋篇布局再出发,坚持一个方向,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定不移走“集约化、内涵式”发展新路;把握一个关键,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构建以创新为主要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聚焦一个重点,加快推动长春国家区域创新中心建设,打造“创新创业先导区、新兴产业引领区、改革创新试验区、高端人才集聚区、产城融合示范区”,坚决扛起在省市振兴发展进程中“当尖兵、作表率”的责任担当。

  以新理念开辟发展新境界,新格局中重塑发展新优势。纵观长春新区“十四五”新蓝图,向高质量发展要答案的奋斗目标,可以清晰地看到,他们始终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为思想引领和行动指南,领航定向,再展旌旗;他们放眼长远,主动将自身发展与全省“一主六双”战略、长春现代化都市圈和高质量发展“四大板块”建设深度融合;他们坚持用温度、广度、力度推进共同富裕,增进发展新福祉;他们始终坚持以创新为统领、向科技创新要答卷;这一切说明,面对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长春新区明确了方向,找准了定位,思路清晰,办法有力,前景可期,未来可期。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长春新区将以全新的奋斗姿态,不忘初心、继续保持“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拼劲,在“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乘风破浪,书写长春新区新的精彩。

  实干担当:

  谱写“十三五”创新发展篇章

  “十三五”时期,是长春新区开局起步、夯实基础,全面拉开发展框架的五年,也是艰苦创业、开拓进取,各项事业取得重大突破的五年。

  五年来,长春新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在中央、省市委的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国家赋予的“创新经济发展示范区、新一轮东北振兴重要引擎、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重要平台、体制机制改革先行区”战略定位,解放思想、真抓实干,推动新区高质量发展迈出了坚实步伐,对省市新一轮振兴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凸显。这五年,长春新区始终坚持发展为先、量质并举,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壮大,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3倍,年均增速保持在7.3%以上,规上工业产值增长1.8倍,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1.3%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66倍。始终坚持产业强区、项目支撑,多元产业体系粗具规模。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IT、航空航天等主导产业加快发展,高水平建设25个特色产业园区,集聚了天合富奥、长春高新股份、华为科创中心、长光卫星等一批龙头骨干企业,规上工业企业发展到172户,“吉林一号”卫星在轨总数达25颗,生物医药产业产值全市占比80.4%。这五年,长春新区始终坚持创新驱动、内涵提升,协同创新机制逐步完善。国家“双创”示范基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加快建设,集聚国家级研发机构55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14家,东北首家知识产权法庭落户新区,R&D投入占GDP比重达到2.4%,建成孵化载体44个,培育高新技术企业680家,科技型“小巨人”企业277家,11家企业成功上市,25家企业登陆“新三板”,集聚各类人才近6万人。

  这五年,长春新区始终坚持改革破题、先行先试,营商环境水平提档升级。法定机构改革、招商引资体制机制改革高质量完成;“证照分离”“标准地+承诺制”等改革举措走在省市前列;高管微信群、“企业家座谈会+沙龙”等特色服务品牌收到良好成效,各类市场主体发展到5.5万户。

  这五年,长春新区始终坚持开放带动、深化合作,联动开放格局加快构建。高标准建成国际陆港、国际空港,国际陆港核心区5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全面完成,中欧班列实现常态化运营,国际空港龙嘉机场T2航站楼投入使用;中俄、中白、中日等国际合作园区扎实推进,吉浙、津长等跨区域合作园区相继落位。

  这五年,长春新区始终坚持产城融合、共建共享,宜居宜业新城全面崛起。“三路七桥”、北湖快轨等重大交通工程建成通车,伊通河北北段、北湖湿地、饮马河等重大生态工程扎实推进,高新区宜居宜业品质大幅提升,北湖开发区配套设施日臻完善,空港开发区承载功能显著增强,连续五年实区行动计划”,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进一步提升。

  攻坚克难:

  2020彰显高质量发展韧性

  刚刚过去的2020年,是极其困难、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疫情的严重冲击,长春新区全力以赴抓难事、办大事、迎喜事,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千方百计恢复经济增长。2020年,预计GDP实现788亿元,同比增长7.5%;规上工业产值完成790.2亿元,同比增长10.6%;预计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45亿元,总量占全市1/4,同比增长8.7%;限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完成120.1亿元,同比增长18.6%。方向明则思路清,思路清则干劲足。奋进路上,长春新区聚力前行,加速赶超,加紧突破。

  实体经济持续发展壮大

  坚持优化存量、扩大增量两手抓,形成了“三个一批”梯次推进的项目建设良好态势;签约落位一批。积极探索云享会议、云端签约等新模式,全年开展线上线下招商活动400余次,新引进总投资428亿元的优质产业项目95个,总投资30亿元的红星爱琴海主题购物公园商业街、总投资23亿元的上海瑞宙疫苗生产基地、总投资15亿元的卓谊生物疫苗、总投资5亿元的北湖航空科技博览园等一批优质项目落位新区;建设推进一批。认真落实省市“三抓”“三早”部署,全年累计开复工项目217个,总投资1968亿元,超额完成年初204个项目建设目标,其中产业类项目占比近三分之二;谋划包装一批。聚焦“十个围绕”、新基建761工程,谋划储备了总投资超6000亿元项目232个,抢抓专项债机遇,谋划包装总投资近700亿元的专项债项目52个,已发行项目20个,总投资257亿元,确保实体经济当前有活力、未来有潜力。

  启动国家区域创新中心建设

  全面启动长春国家区域创新中心建设,加快打造创新发展新优势。协同创新平台加快建设,依托吉大、华为研究院、高新股份构建“环吉大双创生态圈”,“海容荟双创小镇”规划审议通过,持续加强与中科院系统合作,推动光机所光电子平台、中科院(吉林)科技产业创新平台快速发展,知识产权保护中心落位新区,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中心正式获批;企业上市实现重大突破,上交所资本市场服务吉林省基地落户新区,开启企业上市“直通车”,奥来德成为全省首例“科创板”上市企业,吉大正元在深圳主板上市,中邦环境成功登陆香港联交所,英利汽车已过会,百克生物即将上会;“双创”活力不断迸发,高水平组织第九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暨2020“长春新区杯”创新创业大赛决赛、“中科创翼”暨2020年中科院STS双创项目路演大赛,摆渡创新工场获中国科协2020年度“科技创业孵化贡献奖”,“双创”示范基地建设获国务院和国家发改委通报表扬;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建设扎实推进,深入实施“长白慧谷”英才计划,创新推出特殊人才“编制池”、大学生就业实习基地、新区奖学金等举措,评选“长春新区第一批杰出创新人才”10名,有3名人才入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

  对外开放迈出新步伐

  长春临空经济示范区正式获批,成为东北首个、全国第15个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中欧班列货运量达到4631标箱,是去年的4.52倍。对外交流合作亮点纷呈,中白科技园试运营,精准医疗器械研发中心、碳碳复合材料研发中心签约落位,中巴跨境电商小镇主体封顶,“吉浙汇”对口合作基地正式揭牌,全年实际利用内资209.9亿元、外资9006.8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0.5%和11.6%,位列全市开发区第一。

  推进营商环境提档升级

  过去的一年里,长春新区稳步推进“放管服”改革,全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持续简政放权,全力打通管理服务“最后一公里”。运行机制更加高效,“管委会+公司+园区”改革入选中国改革年度50个典型案例,“1+N”国资监管体系进一步完善,“关联事项”“政务服务驿站”“拿地即开工”等改革在省市率先推出,其中“政务服务驿站”被列为全省试点;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制定完善涵盖产业升级、科技创新、金融发展、人才集聚的“8+3”政策体系,率先出台包括70项举措的《长春新区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工作方案》,全年累计兑现政策资金6.8亿元;服务水平有效提升,创新推出企业家主题沙龙、工业投资项目帮办团等服务举措,省内首个政企服务站“惠企e办”投入运行。

  宜居宜业城区展现新气象

  加快补齐短板、完善功能、提升品质,推进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承载功能显著提升,“三路七桥”实现主线贯通,空港通港大路、金港大街等主干道路建成通车,北湖新增4条公交线路投入运营,远达大街、龙湖大路、龙翔广场等绿化景观提升工程全面完成,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显著提升;公共服务持续改善,“幸福新区行动计划”60项民生实事高质量完成,启动新区人民医院、公共卫生中心建设,实施崇文、启源、明达、兴华等4所学校、1所幼儿园新建扩建工程,奥体中心正式投入运营,群众文体活动日益丰富。

  砥砺奋进:

  2021开启“十四五”发展新征程

  在新起点上,长春新区将以怎样的担当和作为,踏上新征程?

  未来五年,长春新区将坚持一个方向,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三个五”发展战略、“一主、六双”产业空间布局以及建设长春现代化都市圈的部署要求,坚定不移走“集约化、内涵式”发展道路;把握一个关键,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努力构建以创新为主要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聚焦一个重点,加快推动长春国家区域创新中心建设,着力打造创新创业先导区、新兴产业引领区、改革创新试验区、高端人才集聚区、产城融合示范区,坚决扛起在省市振兴发展进程中“当尖兵、做表率”的责任担当。

  当2021年的第一缕阳光照进长春新区大地,一个崭新的征程已经开始。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是在新起点上加快新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年,做好今年工作意义重大。2021年新区工作总体思路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五中全会和中央、省市经济工作会议部署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总量扩张和质量提升并重,强化科技创新支撑、开放合作带动、改革激发活力,加快推动长春国家区域创新中心建设,努力走“集约化、内涵式”发展道路,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奋斗者不舍昼夜,实干者步伐铿锵。为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2021年长春新区重点任务,重点工作已敲定。

  ——在提升产业链竞争力上实现新突破。建立健全“链长制”,聚焦生物医药、IT、航空航天等主导产业,统筹推进补齐短板和锻造长板。围绕延链补链强链开展招商引资。坚持以“十个围绕”谋项目,全力完善“产业地图”和“资源手册”,统筹推进园区招商、以商招商、会事招商和资本招商,重点瞄准带动能力强的旗舰型项目、“高精特尖”项目和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独角兽”“小巨人”企业,力争新引进产业类项目100个以上;完善推进机制加快项目建设。深化“项目专班”“挂图作战”“三张清单”“一项一档”等精细化管理模式,推动118个“三早”项目如期开工建设,实现全年开复工项目254个;着眼产业基础再造推动企业扩能升级。启动实施“十百千”企业培育计划,推动高新股份、长光卫星、华为科创中心等企业在优势领域精耕细作。

  ——在推进融通创新上实现新突破。扎实推进长春国家区域创新中心建设,争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早日获批,全力构建全省创新创业高地。加快创新联合体建设。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创新活动中的组织引领作用,联合行业上下游和吉林大学、光机所、应化所、中科院长春分院等高校院所,重点打造“环吉大双创生态圈”、应用化学国研中心、“长智光谷”、医工专业创新研究院、长春技术转移中心等一批体系化、任务型创新联合体;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生物医药产业以高新股份为龙头,通过并购重组整合配置产业资源,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航空航天产业以长光卫星为龙头,以“吉林一号”卫星为牵引,吸引卫星上下游产业集聚,积极参与国家低轨互联卫星体系建设,打造以卫星应用为重点的北方航空航天产业高地;加强创新主体培育。实施双创载体升级工程,全力打造从创业苗圃到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全周期企业培育链条,抓好中科院(吉林)科技产业创新平台、中关村创新中心、华为创新中心、北湖科技园四期等孵化载体建设,做优做强摆渡创新工场、益田硅谷新城等一批“双创”示范点;提升金融服务水平。研究设立直投基金,扩大产业基金规模,推进保险产业园落位,争取在省“吉企银通”平台设立新区专版,依托上交所资本市场服务基地建设上市服务集聚区,持续做好百克生物、长光卫星、海谱润斯和嘉诚信息等企业上市服务;强化人才支撑。深化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建设,持续实施“长白慧谷”英才计划和“慧谷引凤”行动计划,谋划建设省级高端产业人才特区、人力资源产业园、候鸟型人才工作站,完善成果共享、入股分红、离岗创业、住房保障等激励机制,年内力争引进各类人才万人以上。

  ——在融入双循环发展格局上实现新突破。积极探索内陆开放型经济模式,为高质量发展开辟道路、拓展空间。完善平台通道功能。争取临空经济示范区《规划》尽快获批,加快推进龙嘉机场三期工程,建设航空冷链中心、国际快件监管中心、海关多式联运监管中心等航空口岸设施,加快发展临空经济,配合做好吉林自贸试验区长春片区申报;深化合作园区建设。支持中俄、中白科技园深入开展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合作,中日智能制造产业园建设“智能工厂制造执行一体化管理平台”,加快中芬科技园落位,推动吉浙、津长、中关村创新中心、西安高新科创园等跨区域合作园区建设取得新进展;提升经贸交流水平,大力发展会展经济。

  ——优化营商环境上实现新突破。深化以优化营商环境为重点的各领域改革,充分激发体制机制活力。完善政策扶持体系。深入实施促进“集约化、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相关扶持政策,进一步加大资金支持力度,认真落实政策兑现“免申即享”,不断提高政策扶持实效性;提升行政审批效能。持续推进“多测合一”、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施工图审查制度等改革,扩大“政务服务驿站”试点范围,全面推行“告知承诺审批”,完善“双随机、一公开”新型监管机制;优化企业服务举措。深入落实“万人助万企”行动,进一步完善企业家座谈会+沙龙、高管微信群、重点企业巡礼等服务措施,实施企业问题“我来办”机制,再打造一批具有新区特色的服务品牌;加快重点领域改革。扎实推进首创性、独创性改革,深化“管委会+公司+园区”改革,深入实施“1+N”国资监管制度改革,加强国有企业债务风险管控,打造城市综合运营商、产业投资运营商。

  ——在提升宜居宜业水平上实现新突破。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实施261项市政工程,确保“三路七桥”年底前竣工通车,推动超越大街南延、吉大南扩配套道路、北湖大桥维修维护、龙翔广场优化提升、机场大路道路排水等工程建设,研究实施已到期地下管网改造,进一步提升城市承载能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加快伊通河北北段综合治理工程收尾,全面启动饮马河、张家塘坊河、榛楷泡河湖连通等综合治理工程,实施宁溪、静溪、明溪等生态景观提升工程,推动北湖湿地公园5A和清泉湖4A景区创建;提升乡村风貌。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持续开展农村垃圾清理,推进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和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再打造一批美丽庭院、干净人家。

  ——在民生社会事业发展上实现新突破。全面落实2021年“幸福新区行动计划”,不断提升民生工作成效。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转变;加快补齐社会事业短板。深化合作办学,启动4所至5所学校新建、扩建项目,推动新区图书馆、群众艺术馆、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做好奥体公园市场化运营和场馆开放工作,加快建设新区人民医院、卫生服务中心等医疗机构;妥善解决热点难点问题。统筹做好应届毕业生、返乡农民工、退役军人等群体就业工作,加快北湖夕阳红养老院二期和空港沛恩泽国际医养小镇建设,完善退役军人服务中心、服务站功能,加大“无籍房”办理力度。

  ——在加强党的建设上实现新突破。持续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以党建工作新成效保障新区高质量发展。加强政治建设。认真落实民主集中制,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积极开展理论学习中心组、新区大讲堂等活动,围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开展系列活动;深入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创新年,常态长效开展非公党建工作“星级评定”和“双向承诺”,深化“星火驿栈”品牌;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强化新理论、新政策、新知识教育培训,抓好年轻干部培养锻炼,全力打造高素质干部队伍。

  2021年,站在一个历史新起点上。长春新区人将以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继续奋斗,勇往直前,创造更加灿烂的辉煌。(柳清 徐笑悦

返回手机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