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群导航

AQI

  • 轻度污染
  • 中度污染
  • 重度污染
  • 严重污染

2025-07-30来源:

作为当前全国医药产业的重要高地,近年来,通化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充分发挥先行先试优势、强化勇挑大梁决心、鼓足争先进位干劲,着力打造项目赋能、创新赋能、环境赋能、人才赋能多重发展引擎,在加快布局生物医药产业新赛道、培育大健康产业增长极上做足文章、下好功夫,不断提升全产业链竞争力。

项目为基 发展为要

项目建设是区域发展的“压舱石”。通化医药高新区始终把项目建设作为高质量发展的硬支撑,多年来,累计实施项目326项,总投资672.5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27项,今年重点实施5000万元以上项目21项,投资66.8亿元。

大项目是“顶梁柱”,中小项目则是“活力源”。高新区累计培育500余家入驻企业,形成了“大企业顶天立地、小企业铺天盖地”的良好生态。全区现有“四上企业”81户(其中规上工业企业33户),医药健康企业105户,专精特新企业11户,高新技术企业22户,各类经营主体3475户,企业孵化载体(众创空间)7个,技术转移示范机构3个,重点实验室、科创中心、院士工作站、科学家工作室、技术创新联盟、道地药材科技示范基地各1个。

引进吸收 自主创新

聚焦前沿,全力追“新”。通化医药高新区将科技创新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创新主体量质齐升,创新平台“串珠成链”,完成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蜕变。目前,高新区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2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2家。

高新区积极搭建顶尖科研平台,让创新要素聚起来、活起来。张伯礼院士工作站专家团队对通化市120余个中药独家品种开展遴选和评价,向国家中医药学会推荐25个品种并列入“专家共识”,联合现代中药创制全国重点实验室成立成果转化基地,围绕中医药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新药创制与大品种二次开发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

今年5月,国家参茸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服务站(通化)落户高新区,为通化市人参产业提供可量化、可参考的品质评价标准,助推实现人参产品优质优价。

全程网办 广纳英才

项目建设和科技创新需要良好的“软环境”。通化医药高新区以深化“放管服”改革为抓手,从政务服务、人才引育等方面破题,为企业发展“松绑”,为产业升级“护航”。 

自高新区实施“高效办成一件事”攻坚行动以来,相关事项办理时限较法定时限压缩85%,跑动次数减少81.48%,18项“高效办成一件事”实现市区联办,“E窗通”系统帮助缩减企业开办办理时间,建筑许可办理效率不断提高,低风险类项目审批时间减少至12个工作日内、办事环节压缩到2个工作日内,28项工程建设审批事项实现全流程网办,“吉林工程眼”APP助力深化项目审批监管,杜绝“体外循环”、清理“隐形预审”,项目审批网办率、工程建设事项网办率连续多年保持100%。 

人才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资源。通化医药高新区严格落实通化市“1+7”人才政策和“万名学子兴企计划”,全面推进人才引进工作,为辖区企业引进多名急需紧缺人才,吸纳29名高校毕业生。目前,全区拥有本科以上学历干部231名,占比86.5%,其中硕士研究生学历干部27名,占比10.1%。同时,高新区不断激发职工建功立业积极性,协调认定省级“科创专员”14名,建新科技员工李强、修正药业员工回天龙入选“通化工匠”。

如今,通化医药高新区进入提质升级的发展新阶段,正加快形成以产业链聚集人才、以创新链撬动项目、以服务链优化环境的发展格局,将在制度集成创新、平台协同共建、人才要素聚集等方面持续发力,构筑科技创新竞争新优势,以“更高更新”的姿态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势能。

返回手机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