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破解传统政务服务“警种间协调不畅、缺少统一管理、工作效能不高”的难点,打通群众在办事中“多窗跑、反复问、耗时长”的堵点,梅河新区公安局按照省公安厅的部署要求,聚焦“一窗通办”改革核心对服务模式进行重塑,通过精准优化队伍管理模式,突出窗口整合、流程再造、警力下沉,同步锻造高素质“全科型”服务队伍,在服务群众“最后一米”展现公安队伍崭新风貌。今年以来,梅河新区公安政务服务大厅共办理“一窗通办”业务32902件,应用“一照通拍”办理业务2615余件,为群众提供延时服务235次、容缺受理927人次、为特殊人群开辟绿色通道187次,实现了服务效能的跃升与群众满意度的攀升。
破壁垒:“一窗通办”实现服务供给“大集成”
梅河新区公安局大胆打破警种界限,组建法制支队行政执法大队,将原大厅隶属于交管、治安、户政、出入境民辅警全部划归法制支队统一管理。通过强化人才保障、经费保障、权限保障形成队伍合力,将“各司其职”真正转变为“握指成拳”,推动服务模式由“专窗专办”向“一窗全能”转变。
通过流程再造、系统升级、数据共享,将身份证补换领、交通违法处理、驾驶证补换领、新生儿落户、证明开具等高频事项的实质性审查权前移至综合窗口,实现“一窗接件、内部流转、即时办结”,进一步压缩审批层级。改革以来,高频即办业务群众等候时间缩短40%,实现群众“进一扇门、取一个号、排一次队、办多件事”,公安政务服务小窗口跑出便民加速度。
强队伍:“全科警长”锻造服务保障“硬支撑”
“一窗通办”的顺畅运行,核心在于窗口人员从“专科”向“全科”的转变。为此,梅河新区公安局持续加大力气锻造“全科警长”队伍。
严把入口“选苗子”。梅河新区公安局从各警种精心选拔政治素质好、学习能力强、服务意识优的业务骨干,组建首批“全科警长”队伍,确保队伍基础扎实。
精耕细作“育尖兵”。开展“师徒结对+轮岗实练”的培养路径,设立综合受理练兵岗,新进人员在老民警指导下,通过反复办理同一类业务直至熟练掌握通关;每周制定轮岗计划表,安排窗口人员在综合窗口、照相岗、导服岗轮岗实践,通过不同岗位业务实践练技能,新警独立上岗周期缩短50%。
改革以来,梅河新区公安政务服务大厅的窗口人员逐步成长为“政策通”和“多面手”。面对群众的多样化需求,他们能快速判断、精准受理、高效流转。
见实效:改革红利转化为群众企业“获得感”
公安政务服务大厅“一窗通办+全科队伍”的组合拳,依托三个关键支点,进一步促进服务效能和群众满意度的双提升。
办事流程细化点。精简内部流转环节,制定高频事项“一次性告知单”,实行“首接负责制”,研发“公安政务服务事项一码通”,企业、群众可一键获取全量公安政务事项办理指南。通过公安公众号和电视台外宣等渠道,推广“吉林公安政务服务平台”“交管12123”APP等业务办理流程,鼓励群众足不出户办理业务。
部门协同高效点。与政数局联合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事项,积极对接协调人社、交通、民政、医保、社保等单位,推动群众在市政务大厅办理多项社会事务“只跑一次”;与政数局联合推动出租车主上岗证资格审查“零跑动”,实现审查材料部门间内部流转。
政务服务暖心点。推行“2211”政务服务礼仪标准,群众满意度显著提升。推行“一照通拍”“一照通用”,减少重复采集拍照;设立交管业务“潮汐窗口”,在业务激增时及时分流;大厅设立交警“两个教育”中心,累计开班7期。推行延时服务、预约服务、午间不间断服务,设置“办不成”反映窗口,由大队班子成员轮值,对群众反映问题即时解答引导办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