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群导航

AQI

  • 轻度污染
  • 中度污染
  • 重度污染
  • 严重污染

2025-08-06来源:

在和龙市八家子镇的桑黄科技示范基地,一袋袋金黄饱满的桑黄菌正从菌段里探出头来,在微光的映射下泛着温润光泽。曾生长在长白山深处的野生菌,如今通过人工栽培焕发生机,成了吉林桑黄生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的“致富密码”,摇身变为百姓日常离不开的药食同源产品。

近日,和龙市八家子镇的桑黄科技示范基地。推开菌棚厚重的遮光帘,潮湿温热的气息裹挟着木质清香扑面而来。地面上,一排排菌段整齐排列,宛如金色的琴键。空气中充满着菌丝生长特有的菌香和桑黄菌的原始气息。

菌棚顶部悬挂着喷淋装置,“工作人员每天都进行通风浇水,把湿度控制在75%以上,否则桑黄生长会受影响。”在占地450亩的全国最大桑黄基地里,吉林桑黄生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桑黄研究院院长刘杰指着菌段边新长出的嫩黄边缘说道,这是今年新长出来的,当年生呈嫩黄色,去年生为咖色,更早一年的已经变成了黑褐色。

“吉黄1号”是公司新选育的品种,以生长在长白山区的野生桑黄为出发菌株,经过提纯驯化,系统选育得来,与对照组相比,产量提高了6%,杂菌感染率降低了1%。“可别小看这看似微小的6%和1%,将来可以给菌农带来更高的收益。”刘杰自豪地说。

人工种植桑黄可不简单,得走“流程”:先把柞木劈成柈装袋,灭菌后接上菌种,在培养室里“养”到菌丝长满。5月中下旬挪到棚里,转色之后开口、催芽,待桑黄子实体长到1厘米左右时就可以摘袋进行正常管理,每天通风浇水,3年后就可以采收了。一套流程下来需要40多个月,这种独特的多年生特性,让3年采收的桑黄成为药食两用的珍品。

“这里生态环境优良,自然资源丰富,具有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得天独厚的条件,是桑黄繁育生长的黄金地带。”刘杰指着桑黄科技示范基地介绍,“为了把产业做规范,公司正与6个研发团队合作进行全产业链技术攻关。未来这里将打造集种植、加工、文旅于一体的休闲农业综合体,让游客亲眼见证‘黄金疙瘩’的生长奇迹。”

试验棚里,长春光机所的专家正在安装激光辐照设备,以期研发提质增产新技术;吉林农业大学的师生正在调试桑黄表型数据采集设备,计划开发桑黄种植大棚智能表型监测与病虫害监控系统。实验室里,李玉院士团队的学生忙着检测桑黄多糖含量,为产品质量保驾护航。从菌种选育到精深加工,公司已初步构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体系,在桑黄菌种选育、栽培技术研究、药理分析、产品开发、废弃菌袋利用等领域申报10项专利,获得9项科技成果。拥有“黄之皇”“林珍源”2个品牌商标,已获批十大类40余款桑黄系列产品的执行标准,桑黄人参、桑黄汤料包、压片糖果、固体饮料等复方产品深受市场青睐。

“近期公司在新加坡首场直播就卖出了47万元产品,拉开了拓展海外市场的序幕,澳门线下店与东南亚线上渠道正同步推进。去年,公司年产符合中药材标准的桑黄150吨。”董事长孙成忠说道,凭借多年努力,企业带动和龙市争创了长白山桑黄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省级桑黄特色产业小镇、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吉林省桑黄之乡、国家级桑黄一村一品示范镇。(张伟国 张敬源)

返回手机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