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市上半年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综述
写在前面
年初以来,吉林市锚定“三年站排头,实现新突破”目标,对标对表、实干攻坚,全市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数据显示,上半年吉林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780亿元,增长6.4%,其中一产增长4.7%,二产增长7.8%,三产增长6%;规模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多项重要指标稳健提升。
工业经济以量稳增。吉林市突出骨干扩产,吉林石化完成原油加工量484.2万吨、增产近17万吨;吉林建龙硅钢产能全面释放,产量达14.4万吨、增产7.4万吨;吉林化纤化学纤维产量增长11.4%,碳纤维复材产量增长370.4%,风电拉挤板材市场占有率达90%。突出控减挖潜,新盘活华兴汽车零部件等“双停”企业16户,华微电子等20户重点增量企业满产增产,龙昌新能源锂电池负极材料等16个项目投产,中核新材料等13户企业升规入统。突出数智赋能,为314户规上企业开展数字化诊断,得利斯农特产品冷链物流等11个项目入选省级“智改数转”项目库,凌远科技等9户企业获批省级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
项目投资承压推进。吉林市开复工亿元以上项目204个、开复工率75%,吉化转型升级项目120万吨乙烯等主要装置具备开车条件,吉林化纤3.5万吨新型人造丝项目一期投产,吉林热电厂等容量替代、120米口径射电雷达系统等重大项目加快建设。全市产业项目投资占比69.3%,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28.5%;新签约人工智能脑环等重点项目80个,总投资268.8亿元。
吉林化纤集团碳纤维生产线。
消费市场释放活力。吉林市发放以旧换新补贴2.7亿元、消费券3000万元,直接撬动消费30亿元,家具、日用品、建筑装潢类商品零售额均增长100%以上,汽车类商品零售额增长14.2%。创新业态场景,打造省级夜间消费集聚区3个,新增“首店”20户、商圈景观40处,松花湖主景区营业收入增长163%。
乡村振兴提质增效。吉林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4.7%。深入推进“百亿斤粮食”产能建设工程,粮食播种面积1098.7万亩、比上年增加1.6万亩,实施保护性耕作面积70.66万亩、实现历史新高。壮大特色农业规模,肉牛、羊出栏量分别增长6.7%和10.4%,肉牛本地屠宰加工量达到6.3万头,桦甸市肉牛产业园获评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打造"1+10+N"品牌矩阵,人参全产业链产值增长164%,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增长 15.2%。落实一揽子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转移就业37.3万人、累计劳务收入63.81亿元。村庄清洁行动覆盖率达100%,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覆盖率提升至98%。新改建农村公路及“畅返不畅”整治362公里。
改革创新大力度推进。吉林市做实“九解一协调”,营商环境更加优化。截至目前,全市解决企业“急难愁盼”问题2813件,落地“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事项8项,为企业减税降费及退税4亿元,新增“四上”企业94户、完成全年计划78.3%。国企改革深入推进,7户市属国企完成股权整合,市属国企资产总额、营业收入、上缴税费分别增长3.3%、24.4%和123.5%。科技创新活力增强,依托5个产教联盟共建产业学院、研发中心、实训基地48个,新增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科技创新中心5个,实施省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188项,国家级生物医药科研平台落户江城,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增长7.7%,技术交易合同成交额增长25.7%。
吉林市举办以旧换新进大集活动。
规模工业——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年初以来,吉林市顶住多种压力,通过紧抓重点企业稳产、推动增量企业扩产、盘活“双停”企业提效、强化为企服务增效等举措,工业经济呈现稳中向好态势。上半年,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8%,分别高于全国、全省平均增速5.4个和4个百分点,为实现全年“双位数增长”目标筑牢根基。
重点企业发力。吉林市分层分级开展规模企业“遍访”活动,强化市县联动破解企业难题,推动重点企业释放产能。吉林石化转型升级项目稳步推进,日原油加工能力提升,上半年原油加工量同比增产近17万吨;吉林化纤年产3.5万吨生物质新型人造丝项目一期投产,带动化学纤维产量同比增长11.4%,其中碳纤维复材产量同比激增370.4%,优势产品持续抢占市场;吉林建龙全力释放高附加值硅钢产能,上半年,硅钢产量同比增长107.4%。
与此同时,北沙制药、凌远科技、华微电子等企业抢抓机遇满负荷生产,上半年产值分别同比增长84.8%、39.3%、17.9%,形成多点支撑的增长格局。
盘活“双停”企业。随着盘活“双停”企业提质增效攻坚行动深入实施,上半年,中泽钼业、鼎元景森等已盘活重点企业新增产值9亿元,上拉全市规模工业产值增速近1个百分点。
在此基础上,吉林市新盘活华兴汽车零部件、万吉源环保等“双停”企业16户,提前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为工业经济增添新活力。
吉林市“五一”车展吸引了众多群众选购。
数字化转型提速。吉林市抢抓“两重”“两新”“智改数转”政策机遇,助力企业向智能化、数字化转型。通过为规上企业开展免费数字化诊断,推动艾仕得年产1.1万吨涂料等11个项目入选省级“智改数转”项目库,累计入库项目达91个。
在智能工厂与数字化车间建设方面,推荐国兴纺织年产2万吨高档涡流纺纱线等4个工厂获评省级智能工厂称号认定,康乃尔药业口服固体制剂等5个车间获评省级数字化车间称号认定,全市累计获评认定数量达15个,智能化升级步伐持续加快。
精准服务护航。吉林市从市场开拓、能力提升、融资支持等多方面为企业赋能。围绕农机、冶金、电商等领域组织专场产需对接活动,服务企业超50户;依托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举办知识产权、政策解读等8期企业家沙龙,惠及企业180余户。
在金融支持上,产融合作服务平台新增注册企业1354家,撮合融资733笔、金额23亿余元;发放应急周转金3.76亿元,有效缓解企业资金压力,为工业经济稳健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三农”领域——完善“三头三尾”全产业链条
上半年,吉林市农业农村系统坚持以农业现代化为主攻方向,统筹推进科技农业、绿色农业、质量农业、品牌农业,全面做好“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农头工尾”这“三头三尾”农业全产业链条的文章,全市农业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109.96亿元。
强化科技赋能,夯实农业创新基础。吉林市实施粮食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推广适宜本地的高产高效种植技术32项、主要农作物品种63个,新建大豆国家级标杆现代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蛟河市)和水稻国家级标杆现代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舒兰市)。推广食用菌设施生产技术,推进蛟河市9个黑木耳产业集群项目建设,完成投资2838万元。深入实施人参产业“八大行动”,新建3个人参良种繁育与标准化生产基地,打造人参白桦汁、人参香皂、人参精酿啤酒等新型深加工产品。
吉林市农业生产加快进行。
坚持绿色转型,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吉林市建成区域性畜禽粪污处理中心(有机肥厂)21家、村屯畜禽粪污收储点932个,推动昌邑区聂司马村畜禽粪污燃料化项目建设,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85.2%。建设永吉、磐石、舒兰、桦甸4个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县,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0%。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率保持100%,居全省前列。全域开展“净美村庄”2.0版升级工程,清理农村生活垃圾数量21.7万吨、畜禽养殖粪污等农业生产废弃物5.7万吨。推介休闲旅游精品路线6条,上半年,休闲农业营业收入实现6.48亿元,接待游客222万人次。
深化质量革命,提升产业链竞争力。吉林市推动农业基础设施现代化,新建棚室2040亩,30亩以上规模棚膜园区发展到72个,永丰米业、老爷岭等8家龙头企业启动建设线上VR展馆,逐步拓宽新质生产力应用场景。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创建省级优质绿色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化生产基地6个,全市绿色、有机和地标农产品有效期内认证数量发展到187个。推动丰满区鲤鱼获评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全市总数达到10个。立足区域现代化大农业发展中心建设,谋划招商引资项目53个、总投资85.32亿元,其中签约、落地项目10个、总投资24.41亿元。
聚焦品牌引领,拓展市场增值空间。吉林市紧跟农产品消费的升级趋势和需求变化,引导吉林金芝楼生物科技、北芝生物科技等领军企业,加大灵芝保健食品开发和市场开拓力度,持续培树灵芝优质品牌。推动舒兰大米成功列入国家农产品精品品牌培育计划。积极搭建对接平台,老爷岭、蜂道馆、出彩农业、桦牛等域内涉农企业与天津一汽、中电科集团、首衡农业集团、企业精准对接,成功入驻内部电商平台。打造吉林鲜米、长白山黑猪肉小笼包等爆款产品,鲜米会员超过5000人、黑猪肉小笼包月销售5000余单。
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今年以来,吉林市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推动“一个中心、四个基地”建设取得新突破。上半年,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达21.26亿元,同比增长25.7%;科技成果本地转化181项,同比增长15%;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同比增长7.7%,科技创新成为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创新主体培育实现新突破。吉林市创新实施“九解一协调”服务模式,累计开展惠企政策宣讲200余场,解决技术、人才等问题20余项。科技型企业培育成效显著——吉林正业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成功登陆美国纳斯达克,成为全省首家赴美上市的科技型企业;全年预计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70户,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数将达260户,创新主体规模持续壮大。
国家级生物医药科研平台落户江城。
关键技术攻关支撑产业升级。聚焦新材料、冶金、化工等重点产业,吉林市推动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吉林华微电子“第二代超结MOS产品开发”、华涂化工“高性能汽车涂料研发”等188项省级关键技术项目加速推进。吉林化纤35K大丝束碳纤维成功应用于海上风电叶片,碳纤维复材产量同比增长370.4%,带动全产业链升级。
在人参产业领域,科技赋能成效显著。吉林农业科技学院“人参道地药材生产技术”等3个项目获省级立项,鹿王制药等企业联合吉林大学开发“人参新型饮料”等创新产品。目前,全市26项人参科技成果入选省级展示清单,推动“科技参都”建设迈上新台阶。
成果转化体系持续优化。吉林市构建“四项机制、三支队伍、两张清单、一张明白图”的全链条服务体系,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温州医科大学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吉林中心落地,人用免疫诊断制品等成果加速转化;老爷岭农业、江机民科等企业与吉林大学合作,在农业检测、医药健康等领域突破技术瓶颈。
平台人才双轮驱动。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实现多点突破——吉林省碳纤维及复合材料重点实验室完成重组,新增省级重点实验室1家、科技创新中心5个。目前,全市拥有省级重点实验室11个、院士工作站1个、科技创新中心27个,创新载体支撑能力持续增强。
吉化转型升级项目快速推进。刘飞 摄
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吉林市出台《“双千双进”三年行动方案》,推动校企人才双向流动。上半年,征集企业需求97项,储备人才223名,190名科技特派员和产业教授深入企业一线,破解高端人才短缺难题。人参产业领域,组建了130余人的专家库,57名高校院所专家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撑。
前瞻布局积蓄发展动能。吉林市积极谋划“十五五”科技规划,桦甸市“120米射电雷达系统”、永吉县凌远科技“超耐磨金属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等3个项目纳入国家及省级重大工程储备库。146项科技项目进入规划盘子,为未来产业发展奠定基础。
文旅产业——季节交替 成绩单持续亮眼
2025年上半年,吉林市统筹推进文艺创作、文化惠民、冰雪经济、文物保护等工作,文旅产业呈现蓬勃发展态势。全市文旅市场持续升温,冰雪经济实现新突破,文化惠民活动丰富多彩,文物保护与非遗传承成效显著,为吉林全面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精品频出文化惠民深入人心。上半年,吉林市文艺创作持续繁荣,推出多部优秀作品。歌舞剧《烽火磐石》进入排练阶段,《花儿开满山》通过国家艺术基金验收,京剧短剧《包拯调研手册》获最高检官网推广,《大东山水迎天下》《雾凇之韵》入围全国群星奖评选。吉林市歌舞团连续28年登上央视春晚,并参演舞剧《天工开物》,全国巡演33场,展现吉林文艺实力。
文化惠民活动丰富多彩,上半年累计开展“松花江文化讲坛”“吉风吉韵送吉祥”等惠民演出170余场,龙潭区雾凇岛等4地入选全国“村晚”示范点。商业演出市场同样活跃,人民大剧院举办《梁祝》烛光音乐会、《光辉岁月》纪念BEYOND金曲演唱会等43场演出,满足市民多样化文化需求。
吉林市夏季文旅活动集中开展。
文物保护与非遗传承双轮驱动。吉林市扎实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完成2181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复查,新发现文物线索179处,吉林文庙、张作相官邸修缮工程有序推进。严格落实“先考古,后出让”制度,完成23个预供应项目用地考古调查,确保城市建设与文物保护协调发展。
非遗传承焕发新活力,成功申报2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启动9个非遗特色村镇建设。举办松花江放河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活动16场次,吸引观众超10万人次,非遗展销活动实现销售额90.49万元。
冰雪经济发展实现历史性突破。2024—2025雪季,吉林市冰雪旅游再创佳绩,获评“中国冰雪旅游十佳城市”“节气名城”等国家级荣誉。北大湖滑雪度假区连续5个雪季游客接待量全国第一,松花湖度假区连续8年获评“世界最佳滑雪度假区”,两大雪场单季接待量首破百万人次。
冰雪产品供给持续优化,当地打造“凇星江山夜 雪鸟食文泉”十大文旅IP集群,推出38类62个特色产品。小雾凇岛日接待量超2万人次,全市雪道总面积同比增长18.08%,冰雪产业承载力显著提升。
提升游客体验市场环境更优化。今年以来,来吉林市的游客发现这里的变化大了,不但风景美了,服务也提升了。这得益于吉林市深入开展旅游市场专项整治,其中,受理旅游投诉124起,查处违规旅行社2家,吊销8家未缴保证金的旅行社许可证。同时,推出公交免费、停车位免费、景区门票减免等惠民政策,在龙嘉机场设立游客服务中心,全面提升游客体验。
商务经济——为区域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上半年,吉林市紧扣打造“一个中心、四个基地”目标,推动商务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外贸进出口等主要指标增速位居全省前列,消费市场活力与对外开放水平同步提升,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消费市场持续活跃。上半年,吉林市全口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49亿元,同比增长9.1%,增速在全省九市州中排名第一。以旧换新政策落地见效,创新开展的“六进”活动组织家电、汽车企业深入农村集市,打通政策惠民“最后一公里”。截至目前,全市累计核销补贴资金2.7亿元,直接拉动消费21.4亿元。
特色活动拉动消费。吉林马拉松赛事期间,30家老字号企业在赛道设立补给站,“舌尖上的赛道”相关话题视频播放量超9000万次,带动圣鼎香大鸡腿日销量增长300%,乌拉火锅订单激增200%。“大东山水迎天下 全城嗨购满春夏”等120余场促销活动接连开展,发放消费券3000余万元,直接拉动消费9.5亿元。线上消费同样表现亮眼,全市网络零售额达100.8亿元,同比增长12.79%,总量居全省第三。
新消费场景加速扩张。河南街、东市场商圈升级改造稳步推进,“东关市坊1907”历史文化街区成为新地标。瞄准“它经济”风口,吉林市出台《关于推动宠物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专项改革方案》,宠物食品、萌宠公园等项目有序推进。10处“福满年”早餐胶囊车、30个“家政驿站”的投放与建设,进一步满足了市民多元化消费需求。
吉林市消费市场活力释放。
对外开放领域亮点纷呈。上半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39.7亿元,同比增长34%,增速排名全省前三;实际使用外资250万美元,同比增长201%。通过组织企业参加广交会等20余个境内外展会,累计签订意向订单2000万元;推动吉化集团吉林市星云化工有限公司等存量外资企业增资扩股、吉林航成科技完成内资转外资变更,为外资项目落地提供有力支撑。对外合作持续深化,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协议额1亿美元,外派劳务人员414人,同比增长95%,中油化建沙特乙烯工程等海外项目稳步推进。
跨境电商实现突破性发展。引进郑州智关公司升级线上综合服务平台,搭建1210软件系统,完成1210分拣线升级改造;宁波国际物流公司落地本地公司吉贸通科技公司,成功实现9610模式通关测试。此外,年内培训跨境电商人员500余人次,助力海阔工贸、正业生物等企业拓展海外市场,为外贸增长注入新动能。
招商引资成果丰硕。吉林市制定《促进招商引资高质量发展若干举措》,组建12个产业链招商专班,编制《产业链招商图谱》,提升招商精准度。上半年,“走出去”招商179场,市委主要负责人带队赴上海对接巴斯夫、胡润百富等企业;“请进来”招商403场,深圳吉林商会、京东等企业应邀来吉考察,京东奥莱、新模式宠物综合体等项目洽谈进展顺利。截至上半年,全市新签约招商引资项目80个,总投资268.78亿元;新开工招商引资项目34个,总投资51.78亿元;盘活闲置资产45处,引资55.43亿元。
“九解一协调”——政企同心激活经济新动能
年初以来,吉林市聚焦解决市场、融资、人才劳动力、投资、采购、清欠、技术创新、审批、司法援助等9个方面难题,加强协调服务,连续第3年实施“九解一协调”帮扶企业行动。
该行动以企业需求为导向,聚集企业生产经营堵点卡点,创新机制、精准发力,依托“助企服务平台”帮助企业解决“急难愁盼”问题,企业满意度不断提升,城市信用指数排名持续保持东北地级市首位。
吉林市举行“九解一协调”联席会议。
精准施策,系统构建助企新格局。吉林市科学制定《2025年吉林市深化“九解一协调”帮扶企业行动实施方案》,确立“小切口,大纵深”工作基调,部署开展促进市场公平竞争、化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等10大专项行动,确保各项领域取得新突破。精心设计企业精准“画像”、惠企政策“一站式”推送等15个特色活动载体;依托“便民江城”微信小程序动态更新惠企政策449项,让政策红利“直达企业”;创新开设“‘九解一协调’服务企业大讲堂”,采取“直播+回看+问卷”模式,完成2期11节专题课,累计吸引超17万人次观看学习。
靶向发力,疏通企业发展“中梗阻”。年初以来,吉林市市县两级服务企业机构组织企业座谈会39场,覆盖企业780户,清单化推进解决“急难愁盼”问题430余件。持续开展“直通企业”走访,深入挖掘企业诉求并解决疑难诉求33个。其中,针对经开区中泽钼业等20余户企业反映的职工通勤难题,市交通局、公交集团现场办公,通过定制线路、延长运营时间、优化站点等组合拳,彻底化解职工“出行难”。强化诉求办理跟踪调度,吉林市政数局对335件未办结诉求建立台账,督办责任部门50件次,成功解决疑难诉求45件,惠及企业183户。其中,解决了及时雨公司轻资产融资难题;破解困扰碧水山城小区居民多年的靶场路扩建难题;帮助增益物流公司调查仓储合同纠纷案中涉嫌经济犯罪等;破解家电“以旧换新”补贴回款慢、宇丰米业融资难等“一类事”问题,实现“办成一件事,解决一类事”。
专项攻坚,破解企业共性难题。吉林市举办银企对接会30场,授信总额60亿元,小微企业无还本续贷余额126.63亿元,同比增长8.51%;完善产融合作服务平台,新增注册企业1354户,发放应急周转金3.76亿元;举办招聘会266场,促成7832人达成就业意向;指导216户企业完成申报,研发投入额31.1亿元,联合高校申报省科技项目获批113项,获扶持资金1630万元。查处侵犯知识产权及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违法犯罪案件144件;涉企服务“一件事”落地15个,办件量43万件;编制《行政检查事项清单》,严审部门执法计划233项;建立预防边清边欠方案,“一笔一策”清理拖欠债务。(李婷 张添奥 姜岸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