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耕地中的大熊猫”,我省下足“绣花功夫”。种粮大户张柏松由衷地感慨:土好了,粮多了,风里都带着稻花香——
吉林,是东北黑土区的核心富集地,坐拥广袤而优质的黑土资源。这片黑土,是大地厚赠的瑰宝——有机质含量常年稳居高位,土层深厚肥沃,粮食总产量以稳健节奏逐年攀升,始终是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支撑。
近年来,吉林以守护“耕地中的大熊猫”为己任,持续下足“绣花功夫”。从推广“梨树模式”让3000多万亩耕地盖上秸秆“绿被子”,到全域推进保护性耕作、有机肥还田,再到高标准农田建设,一系列实打实的保护举措密集落地。
这些深耕不辍的守护,让黑土地正以可见的方式“焕新”,筑牢丰收根基,成为区域农业发展的坚实底气。
青纱帐里的“守护之路”
“梨树模式”让黑土地重焕生机,实现了土地的可持续发展。(图片由梨树县委宣传部提供。)
仲夏时节,在四平市梨树县国家百万亩绿色食品原料(玉米)标准化生产基地核心示范区,连片的玉米青纱帐在风中舒展墨绿叶片。拨开茂密的茎秆俯身细看,地表覆盖着细碎的秸秆。这层不起眼的“绒毯”,正是守护“耕地中大熊猫”的智慧结晶——“梨树模式”。
秸秆覆盖免耕,看似颠覆“精耕细作”传统,实则是向自然法则的回归。在梨树县国家百万亩绿色食品原料(玉米)标准化生产基地核心示范区内的青堆子村,农户们正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这一理念:应用秸秆还田、测土配方施肥等黑土地保护技术,在稳定玉米产量的同时不断提升品质。村里的凤凰山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还将牛粪堆沤发酵成粪肥还田,“化肥逐年减量,今年扩大鲜食玉米种植,高品质玉米越来越多。”合作社负责人韩凤香的话道出了实践中的变化。
梨树县农技专家王贵满曾痛心于“黑土被风刮走”的景象,而今,秸秆覆盖使土壤流失锐减80%以上,相当于为土地筑起有效的防风墙。数据显示,实施该模式5年后,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提升20%,田间蚯蚓数量呈几何倍增,黑土重新焕发呼吸韵律。
在技术创新上,“梨树模式”也不断升级。研发出新一代多功能免耕播种机,实现一次进地可同时完成秸秆归行、条耕整地、化肥深施、精准播种等12项作业,取得十多项专利成果与行业标准,填补国内空白,解决了技术与机具不匹配的难题。
科技赋能让保护成效加速显现。在梨树县,“梨树模式”不断实现提质扩面(可因地制宜地创建200公顷或100公顷)为规模,它的升级版——现代农业生产单元以300公顷为规模,通过使用大型农机高效作业使作业效率提升50%,良种良法与科学管理单产提升8%,每公顷成本降低超千元。截至2024年,“梨树模式”在四平推广面积已达623万亩,实现适宜区域全覆盖,更在东北四省区辐射超1亿亩土地。2021年11月,当国务院通报表彰其经验时,这项源于黑土地的创新,已成为全国耕地保护的标杆。
风吹过玉米田,叶响里都是增收的底气。从“要我用”到“我要用”,这场变革不止让黑土重焕生机,更在吉林大地上种出了新共识:护好黑土,就是端稳饭碗。
“梨树模式”不仅让黑土地重焕生机,实现了土地的可持续发展,还为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更成为全国耕地保护与利用的典范,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了强大力量,书写着黑土地上的丰收传奇。
盐碱滩的“逆袭之路”
在大安市龙沼镇,经过改良的盐碱地水稻田中,植保无人机正在进行喷施叶面肥和除草作业,全程实现了机械化操作,水稻苗长势喜人。(图片由大安市委宣传部提供)
盛夏的大安,阳光炽烈,万物竞长。大安市龙沼镇兴学村的稻田铺展如碧玉棋盘。种粮大户张柏松弯腰拨开水面,指腹蹭过稻根:“你看这根须,扎得深着呢。”
他脚下这片新垦的百公顷良田,几年前还是荒芜盐碱滩。“增施有机肥养地力,新田也能变粮仓。”他望着连片稻浪说。村庄周边盐碱地正以每年数百公顷的速度“退去旧衫”,化作稳固的“新粮仓”。
这片曾让农人犯愁的土地,藏着吉林西部的攻坚故事。作为世界三大苏打盐碱地分布区之一,大安市把改良盐碱地当作家门口的“粮仓战役”。
在大安市龙沼镇吉林硅谷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盐碱地综合利用试验田里,有机硅功能肥在土中扎根,在田间默默发力,促使板结土壤形成团粒结构,返盐返碱的难题被一一化解。这种技术,就像给盐碱地开了调理药方,能有效破解盐碱地“板结、贫瘠、盐碱”三大难题。这正是大安护土护生态的巧劲。
这场蜕变背后,是系统治理的智慧结晶。大安市逐步探索形成了“以水定地、集中连片、良种自育、生态改良、现代化生产经营”五位一体的盐碱地治理“大安模式”,从大安样板辐射全市;市县一体统筹推进,盐碱地治理国家试点稳步展开。更可喜的是,旱田改造的“硬骨头”也在被啃下。镇赉县的旱田里,复合微生物菌剂混着柠檬酸石膏翻进土,玉米秆子挺得笔直,破解了“盐碱地种旱田难”的老问题。
大安市烧锅镇乡硕沣合作社、太山镇梁好刚家庭农场等一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应用“玉米条耕滴灌水肥一体化”模式,将保护性耕作与高效农业技术结合,平均每公顷增产效果显著,成为“藏粮于技”的生动诠释。
大安市在保护性耕作推广技术上的持续推广和应用也获得了丰厚回报:连续5年作为省级“整县推进”示范县,其经验不仅获得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等重量级荣誉,去年还被农业农村部评为全国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应用典型案例,成为名副其实的“黑土地守护标兵”。
黑土地保护与盐碱地治理双轨并进,让这片瘠薄之地蜕变为“黑土粮仓”的坚实拼图。“碧水蓝天、草茂粮丰”的图景,藏着白城的盘算:既要增产的斤两,也要生态的成色。就像张柏松说的那样,土好了,粮多了,风里都带着稻花香。
这抹北国粮仓的绿色新生,正孕育着更丰饶的金色未来。
黑土沃野的“活力之源”
榆树市保寿镇民悦农机种植专业合作社社员进行水稻夏管作业。(图片由榆树市委宣传部提供)
夏季的风掠过田垄,玉米正借着暑气使劲儿长。株秆已蹿到齐腰深,墨绿色的叶片像展开的折扇,被阳光晒得发亮。
这里是产粮大县榆树。增益农业机械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马占有蹲在玉米垄间,顺手抓起一把黑土感慨道:“每年秸秆都全量还田,黑土地护得稳稳的,烧秸秆的老问题没了,土里的有机质也多了,省下化肥不说,粮食还能多打不少。”
合作社成立十余年,秸秆全量还田深翻、精准条耕已是常态。社员们都清楚,这样不仅少烧秸秆、少用化肥,一公顷地还能多打2000斤粮——当地那句“翻不翻,差两千”的老话,早被实打实的收成所验证。
对黑土的守护,不止在合作社的田块里。榆树市织就了一张无形天网。在省自然资源厅科技加持下,“天上看、地上查、网上管”的卫星遥感系统如同敏锐的“千里眼”,将每一寸耕地纳入动态监控。25个智能气象站、5个土壤墒情监测站与70个耕地质量监测点星罗棋布,编织成一张精密的地面感知网络。
守护沃土,重在固本强基。全市270万亩高标准农田如棋盘铺展,田成方、路相连、渠相通——昔日零散“补丁地”,化作旱涝保收的丰饶粮仓。与此同时,“化肥农药双减”行动稳步推进,“畜禽粪污—有机肥—粮食果蔬”的循环链条持续转动,有机质在土地中悄然积累。
秸秆还田、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这些朴素实践之下,土壤有机质已达26.39克/千克,地力等级稳步提升至2.601。数字背后,是黑土重获的深厚与肥沃,是饭碗里更沉甸甸的保障。
站在田边看,水过处,黑土泛着润色,连草根都扎得更深了。这都是慢慢“喂”出来的力气。黑土地就在这日复一日的精细守护里,慢慢长壮,长出满眼的希望。(毕玮琳 陈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