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一条长渠,从奔流的松花江借来活水,让它流淌过的平原变成米粮川,让几近干涸的大湖再现生机,让不断扩大的湿地变成野生动植物的天堂……回望“引松工程”,我们看到的,已不仅仅是一条水渠,更是一个时代的印记,一部人水和谐共生的壮丽史诗。
穿越40年的时光,这一承载着区域发展重托、凝聚着群众奋斗汗水的伟大工程,还在源源不断地创造着巨大的物质财富,其孕育的伟大精神力量同样历久弥新,为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提供着不竭的精神动力。
福泽后世的生态财富
驱车环游查干湖,100多千米的湖岸线蜿蜒曲折,环湖树挺拔耸立,一派生机。“没想到在这大平原上竟然藏着这样一座大湖,真是瀚海明珠啊!”同行的南方朋友不住感慨。
是啊,7亿立方米的蓄水量,真的看上去如江似海。
说起大湖,就不得不提起历时八载修建的“引松工程”。正是这一工程,用一条53.85千米的长渠,疏导着奔流不息的松花江水流入几近干涸的查干湖、流进前郭灌区广阔的田野里。从此,大湖复活,稻田铺展,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从几近干涸到汪洋浩荡,水为查干湖及其周边带来了无限生机。目前,查干湖湿地总面积已达到41649公顷,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物的多样性恢复明显,成为鸟类的天堂。江水流入查干湖,变死水为活水,一湖碧水鱼肥景美,查干湖也逐步发展成吉林省著名的渔业生产基地和天然旅游胜地。
“引松工程”不仅复活了查干湖,水渠流经处,土壤得到了改良,农民少打了机电井,气候条件得到了改善……诸多好处,也让农民开发水田的热情不断高涨,灌区的稻田面积比工程前拓展了5倍。灌区生产的大米远销东南沿海、北上广等地,以清香的口感深受消费者喜爱。灌区先后获得“全国农垦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级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等荣誉称号。
水渠的修建,还让区域性小气候发生了显著变化,降水量明显增加,湖区周边的草原植被恢复了绿色生机,畜牧业得到空前发展,重现了“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好草原景观。林草丰茂,风沙骤减,良好的环境还吸引了各种禽鸟来繁殖栖息,每到秋冬来临,野鸭成群在湖面飞翔,场面蔚为壮观。
良好的生态环境,带动了松原以“冬捕”为招牌的旅游经济快速发展,已经转化成普惠的民生福祉。2024年全市旅游综合收入超过了400亿元。
复活一座大湖,拓展一片灌区,涵养一方生态,兴起一域旅游发展……一项水利工程的建设,福泽后世四十载,使一湖死水变了天地,使万亩荒地改了容颜,使绿水青山变成了永不枯竭的生态财富。
熔铸山河的伟大精神
引松渠,被松原人誉为“草原运河”。如今,它早已不仅仅是一项水利工程,而是一座象征着团结协作、无私奉献、艰苦创业、自力更生的奋进灯塔,激励着松原广大干部群众在新时代的征程上续写新的辉煌。
回望历史,我们感动于决策者的果敢担当,感动于设计者的专业务实,感动于建设者的吃苦耐劳,更感动于所有参与者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共克时艰的奉献,让我们在享受他们留下的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获得了一笔超越时间和地域的重大精神财富:
——忠诚为民的担当精神。任何一项工程,都离不开施政者的重大决策。
由于上游兴建水库,拦蓄河水,查干湖几近干涸,周边生态环境日益恶化。1976年8月,在经历了严格的考查论证后,前郭县决定举全县之力修建一条水渠,将松花江水引到查干湖。同年9月5日,“引松工程”举行誓师大会,时任县委书记傅海宽在发言中提出了“全县人民总动员,四级干部上一线,坚决打胜引松工程大会战”的口号,吹响了这一“造福于民、恩泽后代”伟大工程的冲锋号角。
这一决策背后,体现的是各级领导干部一心为民、敢于担当、果断推进的无私无畏奉献精神。
——科学务实的专业精神。查干湖底最低高程海拔126.5米,吉拉吐乡锡伯屯东侧松花江正常水位134.5米,从引水处到查干湖有8米左右落差。设计者们秉承顺应自然的理念,通过多次调研、测量、计算,科学研究,大胆求证,最终确定了工程建设方案:水渠全长53.85千米,底宽50米、上口宽80米,总干渠全线水流完全依靠自然落差,不修建提灌设施。
顺应自然,保护生态,这种科学求实的精神,也一脉相承地贯穿了之后查干湖的整个发展过程。
——自力更生的奋斗精神。1976年,前郭县国民收入才1.2亿元,财政收入1864万元,总人口48万人。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全县集中了所有能够集中的财力、物力、民力,投入到这一工程上来。1226余万立方米的土方量,没有大型机械,全靠小车推、土篮提,8万人历时8年完成了水渠的修建。
缺少工具和原料,就想办法克服;不会技术,就边学边干;需要赶进度,就少睡几小时;抽不出时间,就白天上工晚上工作……正是凭借这种人人甘于奉献、不怕吃苦、不怕困难的奋斗精神,才成就了“引松工程”的伟大和不朽。
——凝心聚力的团结精神。一项伟大的工程,一个条件艰苦的时期,从决策者到建设者,没有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协作精神,是不可能完成的。工程建设中,党员干部呕心沥血带领群众艰苦奋战,干部群众一心一意要让工程早日完工,上下一心的团结协作,才有了工程的不断推进。
“对历史负责,为子孙造福”。8万人争分夺秒,苦干实干拼命干,用实际行动为后代子孙上了一堂最生动的“团结就是力量”的实践课。
这就是“引松工程”的精神力量,它跨越历史,蜿蜒在大地上,流淌在人心间,化成意志的火焰、信念的灯塔,燃在当下,烛照未来。
一脉相承的前行动力
为纪念当年为开通这条运河牺牲、流血、流汗、流泪的劳动者,以及弘扬对历史负责、对先人负责、教育后人、积极向上、不怕困难的精神,2003年6月,前郭县专门编纂了《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引松工程志》;2006年9月,在查干湖旅游风景区的核心部位——川头桥的西南广场,兴建了“引松工程纪念碑”和纪念碑广场。后来,又建设了查干湖“引松工程”博物馆,向世人展示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几十年来,“引松工程”灌溉和滋润着万亩良田,惠及着多个乡镇,从根本上改变着前郭人民群众的生存条件。“没有引松工程,就没有查干湖的自然景观;没有引松工程,就没有灌区流金淌银的肥沃稻田;没有引松工程,就没有前郭县生态环境美好的今天和明天。”这种认识也早已成为一种信念,深深融入了前郭人的思想里。
伟大的实践精神,总是能映照过去、启迪未来。今天回望这一伟大的工程,就是要重新感悟工程实施和运营中人们展示出的万众一心、移江借水的奋斗精神,大胆决策、一心为民的奉献精神,艰苦创业、共克时艰的团结精神,让它成为激励前郭、松原人民干事创业、再创辉煌的力量源泉。
如今的查干湖,已被确定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资源开发、环境保护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引松工程”仍在运行,持续发挥着查干湖水体交换、灌区水田灌溉等作用,产生着巨大的综合效益。“引松工程”传承下来的伟大精神,也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代下,衍生出更加贴近当下的深刻内涵,引领着人们更好地平衡保护与发展,将“保护生态和发展生态旅游相得益彰”这条路扎实地走下去,让绿水青山变成持续造福人民的金山银山。(张红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