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大力推广“水肥一体化”促粮食增产记事
金秋时节,公主岭市桑树台镇裕金诚种植家庭农场的玉米地迎来丰收,连片的玉米迎风而立,玉米棒匀称饱满,籽粒金黄,田间地头洋溢着丰收的喜悦。这沉甸甸的收成,既是自然的馈赠,更是“水肥一体化”产效双增技术落地的甜美成果。
“今年种了11公顷玉米,全用上了‘水肥一体化’技术,预计产量达到40万斤!”农场负责人刘行笑着展示田间的滴灌设备,“你看这离心网式过滤器,能把水里的杂质滤得干干净净,再通过施肥罐把水肥精准送到玉米根部。不仅旱天不愁水,还省了不少人工,比传统种植每公顷能多收8000斤!”
不仅在平原沃野显效,在曾经“薄产低收”的乾安县盐碱地综合利用项目区上,“水肥一体化”技术同样创造了增产奇迹。
在乾安县赞字乡父字村省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科技东北创新中心)“松嫩平原中部秸秆还田节水培肥大面积单产提升技术”万亩核心示范区内,现场测产验收正在开展。专家组严格参照《全国粮食高产创建测产验收办法》,采用“3点测产法”对核心示范区及对照田进行实收测产,经PM-8188型水分测定仪检测并按14%标准水折算,核心示范区玉米平均亩产达927.1公斤,较常规生产田增产100.8公斤,增幅高达12.2%,让盐碱地真正实现了“低产变高产”。
从单个农场的试点突破,到连片示范区的规模见效,我省“水肥一体化”技术的推广版图正持续扩大。近年来,吉林将“水肥一体化”技术作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大面积单产提升的核心举措,高位推动、集成发力,技术推广规模与成效持续攀升。截至2025年10月,全省“水肥一体化+密植”技术推广面积达1138万亩,主要集中在白城(599.76万亩)、松原(373.45万亩)等西部干旱易发区,为抗御干旱、稳定粮食产能筑起坚实屏障。
这项被农户赞不绝口的“增产利器”,其优势远不止于提升产量,更在节本增效、保护黑土地等多个维度释放着“乘数效应”。在增产增收上,粮食单产平均提升20%—25%。在节本增效方面,每亩节水30吨、节水率超40%,节省人工费用20元,劳动生产率提升20倍;肥料利用效率提高30%,相当于生产1公斤玉米少用30%化肥。与此同时,技术对黑土地的保护成效同样显著,连续应用3年可使耕层厚度增至30厘米,耕地地力等级提高0.5级,有效防止土壤侵蚀和次生盐渍化。玉米容重也随之增加,商品粮等级可提升一个等级。
随着技术的深度推广,我省“水肥一体化”的发展蓝图已清晰铺展。2026年至2028年,吉林将聚焦玉米、大豆产能提升整建制推进县,针对中晚熟品种,在年降雨量450毫米以下、地下水资源丰富的中西部半干旱、半湿润地区率先推广“水肥一体化+密植”技术——涵盖白城市、松原市所辖10个县,以及长春市农安县、榆树市、德惠市、九台区、公主岭市和四平市梨树县、伊通县、双辽市8个县(市)的易旱区域,并逐步向中部水电条件具备的区域延伸。
其中,2026年计划新增推广面积1000万亩,总面积突破2000万亩。这项扎根黑土地的“科技密码”,正为我省粮食产能迈上新台阶、当好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劲动能。(闫虹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