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群导航

AQI

  • 轻度污染
  • 中度污染
  • 重度污染
  • 严重污染

——我省振兴画卷里的人才故事

2025-10-23来源:

实现高质量发展,人才是第一资源。近年来,我省推出精准有力的人才政策,努力打造宜居宜业的发展环境。从“要我来”到“我要来”,从“扎下根”到“结出果”,这片热土对人才的“磁吸力”正不断显现。连日来,走访了多位科研工作者、高校教师,从他们的故事里,感受扎根吉林、一路追梦的火热情怀。

李炜:丹心向北,追“光”逐“电”

今年8月,第七届“科学探索奖”揭晓,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青年科学家李炜上榜。同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A类)评审结果发布,李炜也成功获批。就在几个月前,他刚刚荣获“2025年度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耀眼的荣誉背后,是卓越的科研实力。

近日,在长春光机所,见到了李炜。1989年出生的他,沉稳谦逊。李炜是陕西西安人,2020年自美国留学归来。面对国内外多所知名高校的工作邀请,他经过慎重考虑后决定入职长春光机所,并出任微纳光子学与材料国际实验室主任。

5年来,他带领团队持续深耕光电信息技术领域,在空间光学应用方面取得国家级战略突破,成果运用于多个重大航天载荷,为国防安全、卫星遥感等领域的新型高维光电探测提供了全球领先的国产化解决方案。

在李炜看来,亮眼的成绩离不开多方助力。“吉林省对人才的务实支持体现在方方面面,例如一张汇聚了医疗、交通、文旅等多项服务的‘吉享卡’,让我们在出差、就医时感受到便利,体现了对人才的珍视;长春光机所在光学领域拥有深厚积淀,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丰富资源和强有力的软硬件支持。同时,所里还注重培养年轻科研人才,大力支持自主创新,让我们能够放手去探索。”他说。

实验室的台面上,多组光学镜头构建起复杂光路,几名年轻的科研工作者正专注地开展实验。作为学科带头人,李炜不仅用顶尖的科研实力为团队吸引人才,还积极宣传我省人才政策和良好的科研环境,先后从国内外知名院校引进多名青年骨干。

李炜坚持“以顶尖成果育顶尖人才”。他指导的学生中人才济济,有的在顶刊《Nature》发文,获郭光灿光学奖、王大珩光学奖;有的在顶刊《Science》发表成果,获选博新计划……几年间,团队为双一流高校、院所及企业输送了不少优秀毕业生,为我国光电信息领域注入了新鲜血液。

黄继鹏:“吉”地搭台,科研惠民

测血糖能否不用扎针取血,还能快速准确取得结果?这是东北师范大学物理学院教师黄继鹏在英国访问求学时便在思考的问题。

2017年,在英国杜伦大学访问求学的他偶然想到,能不能结合所学专业——自适应光学,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创造出一台无创快速测量人体血糖浓度的仪器。

海外访问求学的近2年时间里,黄继鹏不仅完成了对无创血糖检测“光谱采集、信号预处理、算法预测”一体化系统初步构想,还对高精度光学传感单元捕获人体指尖组织的漫散射近红外光谱信号操作的可行性进行了理论验证。

留学即将结束,归国之前,他已收到多地高校及科研机构的“橄榄枝”,去向便成了一个需要慎重考虑的问题。

“最终让我选择回到吉林的,不仅是母校东北师范大学及老师的召唤与期待,更是我省对高层次人才的各项服务举措、人才在吉创新创业的优良政策环境以及高效便捷的服务保障。”黄继鹏说。

正是这片土地对科技创新的重视和支持,让他看到了将无创血糖检测技术从理论推向实践的广阔舞台。

回到吉林后,黄继鹏迅速投入到紧张的研究工作中,他带领团队,夜以继日地攻克技术难关,创新设计非侵入式光谱探测设备,通过高精度光学传感单元捕获人体指尖组织的漫散射近红外光谱信号,结合智能算法对光谱数据进行特征提取与血糖浓度预测,搭配人机交互系统实现血糖、心率、体温等数据的实时显示与分析。

2023年,黄继鹏团队获得了长春市科技局优秀青年科技人才项目应用技术类的资金支持。在科研支持方面,得益于东北师范大学和吉林深厚的光学技术底蕴,团队获得了大量近红外光谱数据支持,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建立起大数据模型。

在不久前的第二十届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总决赛上,黄继鹏团队的《近光知糖——基于红外光谱的无创血糖检测系统》项目荣获一等奖,并入选“研电之星”(全国十强)争夺赛。

“目前,我们已研制实物样机2套、申请发明专利1项,在吉林这片沃土上,我们定能为糖尿病患者提供无创无痛、快速便捷、结果精准的血糖监测方案,将光电技术与智慧医疗紧密结合,为健康事业贡献力量。”黄继鹏说。

陈纯毅:扎根沃土,匠心育才

在长春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有这样一位教师,他以报国赤子之心,于授业解惑、教育强国中担当“引路人”、甘为“奠基石”,他就是陈纯毅。

1999年,陈纯毅从重庆来到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长春理工大学前身),此后26年,求学与工作皆扎根于此。“可以说,我的每一步成长都离不开学校的培养,尤其是我们团队负责人杨华民教授非常关心每位成员,多年来营造出了能使大家安心工作且有奋斗目标的良好氛围。”陈纯毅回忆,2013年3月,出发去美国做访问学者的那天,正是杨华民、蒋振刚两位教授亲自将他送上从长春开往北京的火车。访学期间,学校这边还有不少事情,也都是团队帮着协调解决的。“这让我在国外没有了后顾之忧,得以安心提高个人能力,我也时刻不忘要将所学带回国,为学校和团队、为吉林省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陈纯毅说。

回国后,陈纯毅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图形图像处理和大气光信息传输技术。谈到身边的变化,他感触很深:“一直以来,吉林省和学校都非常重视科研。目前,省教育厅将我校的光学工程、机械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3个学科纳入吉林省高校世界一流学科培育计划。学校也一直在不懈努力,推动光学工程学科冲击世界一流学科。校内外的科研条件越来越好,这片沃土让我们更能专心科研、建功立业。”

陈纯毅目前在学院分管研究生教育和学科工作。近年来,围绕“数字中国建设”国家战略需求,结合学院的科研特色和人才培养经验,他和团队逐步探索和总结出“数智能力培养”“跨域实践创新”相融合的计算机类人才培养模式。他和团队积极编写了教学案例。其中,由其牵头组织教师编写的《计算机仿真理论与应用》教材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十四五”规划国防特色学科专业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精品出版选题,更好地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技术开展跨域实践创新活动的能力。

陈纯毅亦是学生的良师益友。任教以来,他所带的多名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已在国内多个相关领域发光发热,成长为优秀的科研人才。“跟着陈老师学习很幸运。”“只要按照老师的安排和要求去做,就一定会收获很多。”……这些话,都是学生们的心声。

从荣获吉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牵头获批吉林省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及团队项目,再到入选吉林省“长白英才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吉林省杰出创新创业人才……这些年,陈纯毅取得的成绩清单不断拉长,但他还不“知足”。

“未来,我要继续加强教学和人才培养方法研究,培养更多优秀人才,也要围绕国家和地方需求,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争取产出更多对国家、对吉林省发展有用的科研成果。”陈纯毅的话语坚定。(徐慕旗 张鹤 郑玉鑫)

返回手机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