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吉林高速交警无人机在交通管理中的实战应用
秋日的吉林,层林尽染。在这幅美丽画卷中,一抹抹“空中警蓝”正悄然守护着高速公路的平安。
近日,省安委会办公室、省公安厅交通管理总队组织的“白山松水安全行”活动分赴高速公路长春、延边支队,实地探访无人机技术在交通管理中的实战应用,全方位展现我省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管理的创新实践与科技赋能成果。
从试点到全域,无人机成为交管“新利器”
“以前138公里的长春至拉林河段,警车巡逻一圈得3小时。”高速公路长春支队交通管理大队大队长刘尧指着指挥中心屏幕上的无人机实时画面,道出传统交管模式的困境。
吉林省内既有穿越平原的绕城高速,也有蜿蜒曲折的盘山高速,警力有限与管辖范围广、警情复杂的矛盾,曾是制约交管效率的“老大难”。
2025年初,省公安厅交通管理总队围绕“专业+机制+大数据”新型警务运行模式,率先在高速公路长春、四平支队启动无人机交管试点。如今,在长春支队,操作员轻点控制台,蓝白相间的无人机自动升空,机身下挂载的警灯、扩音器和抛投器清晰可见。“这是行业版无人机,市面上买不到,电池容量更大,巡航时间也更长。”刘尧介绍,长春支队已形成“灵活巡逻+多功能处置+长距离巡航”警用无人机装备体系。
长春绕城高速88公里路段,通过“视频监控+无人机机场+警车”协同,实现全域覆盖。长春至拉林河段线路较长,针对该路段原出警平均半径97公里、跨车道出警危险且耗时的问题,通过“无人机前置勘查+就近派出所联动+警车动态调整”,将出警平均半径缩短至35公里,大幅提升事故处理时效性。
现在,无人机技术已在全省各高速交警支队推广,从试点时的“尝鲜”,变成了如今全域覆盖的“标配”。
从“能飞”到“善用”,解锁交管多元新场景
“前方车辆请立即驶离应急车道!”“十一”假期前夕,长春绕城高速车流渐密,一架无人机悬停在应急车道违停车上空,通过扩音器发出警示。不到1分钟,违停车便驶离原位——这样的“空中执法”,几乎每天都会在高速公路上演。
“我们会根据不同场景,提前预设可能出现的交通状况,并制定相应的无人机广播模板。一旦遇到对应情况,能第一时间启用模板进行广播,极大节省了操作时间,也有效提升了交通疏导效率。”刘尧说。
无人机的价值,不止于“飞得高、看得远”,更在于融入实战场景的“精准用”。在吉林高速交警的探索中,无人机已解锁多个交管新场景,成为“一专多能”的帮手。
长春支队民警演示了无人机在日常巡逻中的应用场景:遇到事故时,无人机先航拍取证,同步喊话引导当事人“车靠边、人撤离”;发现车辆高温隐患,红外测温功能可以立即预警,有效避免车辆自燃风险;冬季降雪后,无人机能快速监测路面温度,零下4℃时及时提示“路面易结冰”。
来该支队进行事故处理的驾驶员王先生表示“前段时间,我在长春绕城高速发生了一起单方面事故,车辆撞护栏后无法移动。当时,我车里没有警示标识,正着急报警,天上突然传来喊话:‘请撤离到护栏外,我们马上为您投送锥筒’。”王先生说,“看到无人机在头上盘旋,觉得挺新奇。不大会儿,无人机就把锥筒投放到车旁边。交警通过无人机‘喊话’指导我怎么正确放置锥筒和拍摄事故照片。今天,拿着拍摄的照片直接来处理,这速度可比以前快太多了。”
“我们支队通过‘无人机空中取证+地面联动’模式,处理简易事故的平均时间从40分钟缩短至20分钟,二次事故发生率下降30%;春运期间,累计完成20余起空中取证,路面通行恢复效率显著提升。”刘尧介绍说。
延边地区多山。进入秋季后,山区小气候天气频发,边坡溜塌、排水堵塞等隐患很难通过人工排查方式及时发现。
“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与高速公路延边支队开启警企联合24小时不间断巡逻,动态掌握重点隐患路段,依托‘空地一体’的立体巡查体系,开展拉网式隐患排查。通过无人机传回的实时画面,清晰观察到边坡稳定性、排水设施运行状况等关键信息,及时发现潜在风险点,做到‘早发现、早处置’,从根源降低道路状况引发事故的风险。”吉高集团有限公司长白山分公司和龙养护工区主任李明表示。
长春支队民警杜延桢说:“在长春绕城高速等车流密集路段,无人机每天要进行5次固定巡逻,支队在车道变窄区、匝道口等32个易堵点设置空中引导岗,通过高空喊话实施车道精准引导,累计开展空中引导50小时,提前分流车辆1.2万台次,重点路段平均缓行时长压缩至8分钟以内,群众出行体验明显改善。”
织密“空天地”网,守护出行全链条平安
“明岩隧道内轿车爆胎,驾驶员受伤被困!”9月25日,高速公路延边支队联合多部门在和龙市延长高速明岩隧道长白山至延吉方向开展应急演练。指挥中心接到报警后,无人机快速升空飞赴现场传回隧道内画面,确认无二次事故风险。巡逻警车直奔事故地,同步联动吉高集团长白山分公司和龙养护工区、消防、急救部门。养护工区根据无人机回传画面,提前调度清障车。消防人员凭无人机拍摄的现场画面,快速破拆救人。从指挥中心接到报警到事故车辆被拖离道路恢复通行,整个过程仅用时28分钟。
“针对辖区高速公路特点,结合高速公路交通事故发生规律,我们依托巡逻大队驻地、服务区等地合理设置驻警点位,缩小出警半径,确保在发生事故时,达到白天5分钟、夜间10分钟的出警时限要求。当事故发生时,支队指挥中心会立即启动应急预案,视情况迅速联动路巡、急救、消防等部门,高效快速地进行事故现场处置。”高速公路延边支队政委毕莹说,这次应急演练主要检验“一路三方”日常训练的成果和与属地应急消防救援机构的配合默契度,确保事故发生后能第一时间高效处置。
长春支队构建“机群+视频+车群”三级模式,联合高速公路相关企业共享摄像头资源,交叉验证、无死角管控。无人机发现违法或隐患后,实时将信息发给就近派出所、路政部门,形成“发现-调度-处置”闭环。
数据融合让防控“更聪明”。省公安厅交通管理总队将无人机与电子地图、大数据相结合,与路面警力形成“空中+地面”联动的“无人机+电子地图”模式,让全省高速路网管控覆盖率从75%提升至92%,监控盲区减少21处,违法抓拍准确率达98.6%。
“全省各级公安交管部门积极试用无人机技术,将其应用在空中巡防、疏堵保畅和执法查处等场景,尤其是针对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及城市道路交通事故的现场维护与快速处置,确保道路交通事故现场的绝对安全,保障事故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希望广大交通参与者能支持、理解并配合交通管理部门的工作,共同维护安全顺畅的道路交通环境。”省公安厅交通管理总队副总队长李逢春说。
吉林高速交警正以无人机为笔,以科技为墨,书写交通安全管理新篇章。(董鹏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