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铁路·沈白高铁”网上重大主题宣传活动综述
一条高铁不仅将辽宁与吉林紧密相连,也为区域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10月21日,由吉林省委网信办与辽宁省委网信办联合举办的“最美铁路·沈白高铁”网上重大主题宣传活动在辽宁省抚顺市启动。本次活动汇聚了来自全国的30名千万粉丝网络名人、辽吉两省30名网络名人以及30家媒体代表,共同组成参访团。
行程中,参访团沿着沈白高铁线路一路前行,深入沈阳、抚顺、通化、白山、长白山等城市与地区,体验高铁通车后带来的便捷出行服务,感受其为当地居民生活和经济发展带来的巨大变化。
他们充分利用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展现高铁时代下吉辽两省铁路的高质量发展成果,用生动的笔触描绘高铁沿线的美丽风光,用精彩的镜头呈现城市乡村的崭新变化,用鲜活的故事讲述东北人民在振兴发展道路上的奋斗与担当。
感受一路向北的发展活力
辽宁与吉林山水相连,两省同承东北文化根脉,共谱工业振兴华章,如今更是协同发展的“好伙伴”。
活动第一站,参访团参观了华晨宝马沈阳生产基地(大东工厂)、沈阳三洋电梯有限公司、东软医疗系统股份有限公司、沈阳创新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深刻感受到东北地区在汽车制造、电梯行业、医疗科技和创新设计等领域的强大实力与发展潜力。
“以前对东北工业发展知之甚少,这次才见到老企业的创新活力。”@青春记录者王钰坦言,身为老师的他要把所见所闻讲给学生,让更多人了解东北、扎根东北。@V闪闪不停拍摄记录:“亲眼见证东北科技不仅领先全国,更在走向世界。”
活动第二站走进抚顺,深度探访这座兼具历史厚度与发展活力的城市,借沈白高铁的“加速度”,展现抚顺在工业转型、文化传承与生态保护中的新面貌,解码工业重镇的底蕴与智变。
此次随活动乘沈白高铁而来的@钢小侠直言:“感受到抚顺十年梦圆的喜悦。”他被这座城市的多元魅力打动,并表示会用镜头将抚顺的坚韧与活力传递给更多人。
两天的行程结束后,参访团乘坐沈白高铁一路向北,驶进吉林,深入体验这里的工业底蕴、红色资源、文化之兴、生态之美。
此时此刻,网络名人们早已满怀期待。
@长春这噶儿说:“沈白高铁开通后游客去长白山太方便了,相信会继续带火吉林的旅游,希望大家都来吉林玩。”
@长春小风表示,秋日通化高句丽遗址的古韵、白山层林尽染的秋色、长白山恩都里的特色,构成最美风景线;冬日里,通化万峰、长白山万达的粉雪,搭配暖心温泉,成了游客向往之地。
从抚顺的工业到吉林的文旅,沈白高铁正串起“产业脉”“文化链”“风景带”,谱写东北高质量发展的新图景。
感受一路向北的文旅盛宴
当暮色为通化披上蓝调幕布,龙兴里文旅小镇的灯火便唤醒了城市的烟火气。
在吉林期间,活动首站来到通化龙兴里文旅小镇,夜幕下的街巷已换上流光溢彩的盛装。“民国建筑搭配现代灯光,太出片儿了!”网络名人纷纷举起相机拍摄。
过去,通化常被游客视为前往长白山的“中转站”,沈白高铁开通后,龙兴里作为城市文旅新地标,成为游客往返的必经打卡地。
“人参文创、松花石雕刻还有通化葡萄酒的醇香,每一处都藏着这座城市的文化密码。”在龙兴里图书馆,静谧书香与民国风韵交融,“在这里仿佛能听见历史与未来的对话,是通化文化自信最生动的注脚。”@新媒田宇说。
沿着线路,参访团来到集安,探访世界文化遗产高句丽遗址,丸都山城与国内城遗址展现古代东北亚民族文明瑰宝,网络名人感慨道:“跨越千年的历史对话太奇妙了。”走进桥头堡旧址看它承载着岁月印记,驻足观赏庄严的国门,它见证着边境安宁,网络名人纷纷拍照,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镜头里定格下与国门同框的喜悦瞬间。
随后,参访团沿鸭绿江畔来到鸭绿江铁路大桥,站在这里,与朝鲜隔江相望。江风拂面,两岸风光相映成趣,独特的边境意境让人心生向往,@菌观视界忍不住感叹:“这是专属于集安的浪漫与庄严!”
参访团还走进白山市江源区松花石博物馆、白山市浑江区三道沟镇滴台村等地,一起见证江源区松花石文化产业发展的光辉历程,感受自然风光与乡村风情的和谐共鸣。@李斯皮迫不及待地向网友分享感悟:“‘生态吉林’已然成为亮丽名片。”@指尖官人赞叹道:“吉林打造高铁+文旅的模式,旅游景点必定火爆‘出圈’。”
在长白山恩都里休闲度假商旅社区,网络名人沉浸式体验满族文化的文旅新地标,探寻满族文化焕新的秘密。作为新兴的商业休闲综合体,这里在国庆节期间吸引了15.58万人次游客,营收达数百万量级。沈白高铁开通后,中秋国庆节期间,通过火车到达长白山的旅客达87196人次,较去年增长了86.3%,呈现出一份“人气”与“暖心”相得益彰的完美答卷。同时,也为长白山冬季冰雪旅游的火热赋能蓄势。
这样良好的成绩得到了网络名人的认可。“这真是不一样的体验,这里不仅是游客的新目的地,更是长白山文化故事的生动讲述者。”@半杯馊茶这样说。
感受一路向北的红色沃土
苍松翠柏环绕,杨靖宇烈士陵园庄严肃穆,这里是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阵地。
此次吉林之行,参访团来到位于浑江东岸的杨靖宇烈士陵园,松柏苍翠间,高大的戎装铜像庄严肃穆。“看着展柜里的桦树皮,仿佛能触摸到先烈‘未惜头颅新故国’的赤子之心。”网络名人纷纷表示,“这种精神洗礼比任何说教都更有力量。”@作家邓海春在微博里晒出杨靖宇烈士陵园的照片,配文感慨:“英雄从未远去,他的故事与精神,早已化作民族记忆,在这片他誓死守护的土地上生生不息。”
今年9月14日“杨靖宇支队”战旗荣归后,展柜中的战旗成了鲜活“教材”。@李砍柴在微博中写下心声:“我深刻体会到,英雄精神从不是遥远的符号,而是融入血脉的力量。”
随即,参访团移步东北抗日联军纪念馆,“铁血英魂”四个大字震撼人心,“杨靖宇支队”战旗与展陈交相辉映。“14年浴血奋战的历史太厚重了,年均50万人次的访客量,说明红色记忆从未褪色。”@行者陆远在短视频中分享参观感悟。
@文小略总结道:“这条线路太宝藏了!既能感受东北抗联精神的厚重,又能体验老城与边境的独特风情,沈白高铁就像一把金钥匙,打开了东北振兴的新大门。”
“沈白高铁可不是普通的铁路,是能让东北东部彻底‘活’起来的大动脉。它让东北的机遇不再是纸上谈兵,而是能摸得着、看得见的希望。”@小满兴奋地说。
沿高铁而行,应节气而观。
参访团用镜头和笔触记录沿线的亮丽风景、火热实践,讲好振兴发展故事,让“沈白高铁”成为“网红打卡线”,让东北振兴好声音在网络空间持续传开唱响。(刘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