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群导航

AQI

  • 轻度污染
  • 中度污染
  • 重度污染
  • 严重污染

——从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看我省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实践

2025-10-27来源:

我省代表团精彩亮相

当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在河南郑州落下帷幕,我省代表团2金3铜29个优胜奖的成绩单,不仅打破了我省在这项国内最高规格技能赛事中的金牌“空白”,更以金牌数、奖牌数均居东北三省一区首位的成绩,成为吉林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里程碑。

我省展示交流区内人潮涌动

这份突破绝非偶然,而是我省长期深耕技能人才“引育留用”全链条体系的必然结果。深入解析这一突破背后的逻辑,更能看清我省以技能人才强省建设赋能全面振兴的清晰路径。

赛场突破:偶然中的必然,金牌背后的技能积淀

我省参赛团队在各项竞技中全力投入

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的赛场上,我省零售项目选手陈俪夫、轨道车辆技术项目选手何晓嫚摘得金牌的瞬间,看似是个人技艺的高光时刻,实则是全省技能人才培养体系长期积淀的集中爆发。

陈俪夫在零售项目比赛中,全程保持领先优势。她对每一个操作细节的精准把控,源于赛前针对零售行业最新标准开展的专项集训,以及与省内连锁商超资深从业者的反复实操打磨。而何晓嫚在轨道车辆技术项目中,面对复杂的车辆故障排查与调试任务,沉着应对高强度竞争,其稳定的发挥背后,是依托中车长客等省内龙头企业搭建的实训平台,对轨道车辆核心技术的长期钻研与实战演练。

不仅是金牌选手,我省代表团在本届大赛中的整体表现同样亮眼:珠宝加工项目选手王梓铭对贵金属材质的细腻处理、盾构技术项目选手张海文对工程设备的熟练操控、信息网络布线项目选手邓东硕对网络系统的规范搭建,以及29个优胜奖项目覆盖先进制造、现代服务、新兴产业的广泛布局,都印证了吉林技能人才队伍“既有尖兵、又有梯队”的良好发展态势。更值得关注的是,我省代表团在大赛同期举办的技能强国论坛、绝技绝活展演等活动中展现的组织力与专业度,最终斩获“优秀组织奖”,这一“软实力”奖项与竞技成绩形成呼应,凸显我省技能人才工作的系统性与全面性。

回溯备战过程,省人社厅构建的“省级选拔—集中集训—考核淘汰”机制,是突破的关键保障。围绕我省汽车、装备制造、现代农业等重点产业需求,114名参赛选手从全省技能从业者中层层筛选而出,覆盖104个竞赛项目,参赛规模与领域均创历史新高。“每位选手都有定制化集训方案,教练团队涵盖院校专家、企业技术骨干,实训设备对标国赛标准。”省人社厅相关负责人的表述,揭示了金牌突破背后“精准施策、科学备战”的务实逻辑——没有偶然的成功,只有必然的准备。

体系支撑:五项实践协同发力,破解技能人才成长难题

我省能实现全国技能大赛金牌“零”的突破,核心在于多年来构建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通过五项特色实践,精准破解了技能人才“成长无通道、培养不对路、发展缺平台、激励不足够”等关键问题。

政策体系的完善,为技能人才打破“天花板”。针对技能人才职业发展“晋升难、待遇低”的痛点,我省先后以省委、省政府办公厅名义出台《关于促进高技能人才成长的若干意见》《关于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的实施意见》,结合人才政策2.0、3.0版本,将高技能领军人才的落户、安家补贴、子女入学等政策落到实处,切实提升职业认同感。推行的“新八级工”制度,在原有五级技能等级基础上增设“学徒工”“特级技师”“首席技师”,让技能人才从入门到顶尖都有清晰成长路径;而“1+N”技能人才评价体系与全省统一评价管理服务平台的搭建,更确保了技能评价的公平公正,为人才成长提供制度保障。

技能培养的精准化,让人才供给对接产业需求。我省以“技能照亮前程”培训行动为抓手,创新“岗位需求+技能培训+技能评价+就业服务”四位一体模式,避免培训与市场脱节。“十四五”以来,119余万人次重点群体培训中,超74万人次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通过培训掌握一技之长;针对一汽、中车长客等企业推行的“企业新型学徒制”,实现“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3万人次学徒通过“工学交替”成为企业急需的技能骨干;而“秸秆变肉”、冰雪人才、直播销售员等专项培训,更是紧扣吉林发展战略与新业态需求,其中近6000人次直播销售员培训,为“网红经济”注入技能活力。同时,通过实名制管理、资金审计、“回头看”自查等监管措施,确保培训质量,让每一次培训都能转化为实际技能。

竞赛体系的搭建,为技能人才提供“练兵场”。我省将技能竞赛作为人才成长的“加速器”,探索“以赛代评”模式,形成“参赛—获奖—晋升—就业”的良性循环。两届全省职业技能竞赛的举办、企业职工岗位竞赛纳入培训补贴范围,带动了全省“企业大练兵、行业大比武”的热潮,54人通过竞赛获“全国技术能手”、847人获“吉林省技术能手”、近2000人通过竞赛晋升职业技能等级,让“以赛促学、以赛成才”成为共识。更具战略意义的是,通过引进2022年世界技能大赛数控铣项目冠军助力长春科技学院,我省实现了“以高端人才带教高端技能”的突破,为此次国赛金牌斩获与16名选手进入世赛中国集训队埋下伏笔。

技工院校的转型,筑牢技能人才培养“主阵地”。针对技工院校“招生难、培养与产业脱节”的问题,我省突破性将其纳入高中阶段招生统一平台,彻底改变“不同台竞争”的困境。截至2024年底,全省62家技工院校在校生达5.6万人,年度招生2.3万余人,年培训2万余人次;10所省级示范性技师学院、26个品牌专业的建设,让院校专业设置精准对接汽车维修、机械加工等吉林优势产业;而订单式、定岗式培养模式,使毕业生省内就业率超90%,每年3万余名毕业生直接输送至产业一线,形成“招生—培养—就业”的闭环,为技能人才队伍提供稳定“源头活水”。

技能人才的成长需要精神激励与社会认可。通过实施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111个省级首席技师工作室、55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成为“传帮带”的重要平台;9名中华技能大奖、133名全国技术能手、72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高技能人才,用荣誉证明技能人才的价值;而“白山松水技能行”宣讲活动,让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世赛国赛获奖者走进企业院校,讲述技能成才故事,引导青年树立“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理想,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凝聚社会共识。

未来谋划:从“零的突破”到“持续领跑”,技能人才赋能振兴新征程

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的金牌突破,对我省而言,是里程碑更是新起点。如何将这一突破转化为长期优势,推动技能人才队伍从“追赶”向“领跑”转变,成为省人社厅思考的核心问题。面向2026年上海第48届世界技能大赛与吉林全面振兴需求,我省已勾勒出清晰的行动蓝图,让“零的突破”成为持续发展的开端。

成果转化是关键一步。我省将系统梳理本届大赛的备战经验,把“定制化集训方案”“校企协同带教”“技术标准对接”等做法,转化为全省技能人才培养的通用模式。更重要的是,将国赛中的先进技术、操作规范融入技工院校课程体系,比如将轨道车辆技术、零售服务等项目的竞赛标准,转化为相关专业的教学模块,让更多学生接触前沿技能;同时总结“名师带徒”“实战实训”等经验,在全省推广,确保大赛成果不仅停留在奖牌上,更能转化为壮大技能人才队伍的实际动能。

激励机制的升级将进一步释放人才活力。除获得荣誉外,更在职称评定、岗位晋升、项目支持等方面给予倾斜,让金牌选手不仅成为赛场明星,更成为职业发展的“标杆”。这种“荣誉+实质待遇”的双重激励,将打破“技能好但发展受限”的瓶颈,推动更多人投身技能领域,形成“学技能、比技能、用技能”的良性循环。

典型宣传的深化将扩大突破的示范效应。我省计划依托“白山松水技能行”品牌,让陈俪夫、何晓嫚等金牌选手成为“技能代言人”,走进企业、院校、社区,讲述备赛时的攻坚克难、比赛中的沉着应对,用真实故事打动更多人。同时通过媒体,多角度展现吉林技能人才的风采,让“技能人才同样能出彩”的观念深入人心,尤其吸引青年群体加入技能队伍,为吉林技能人才队伍注入青春活力。

世赛备战则是吉林技能人才“走向国际”的重要契机。针对16名进入第48届世赛中国集训队的选手,我省将成立专项工作专班,提供“全方位保障”:协调一汽、中车长客等企业提供与国际接轨的实训设备,邀请世赛专家、国内顶尖教练开展针对性指导,落实集训补贴与生活保障,确保选手心无旁骛提升技能。

从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的金牌“零的突破”,到五项体系的协同支撑,再到未来的长远谋划,我省正以技能人才为纽带,连接产业发展,推进全面振兴。

技能兴则产业兴,人才强则省份强。随着政策持续完善、培养体系优化、社会氛围浓厚,我省必将培养出更多高素质技能人才,让“技能吉林”成为全面振兴的亮丽名片,为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人才支撑,让“零的突破”真正成为“持续领跑”的起点。(万双)

返回手机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