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贵办《2019年对省级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方案》(国教督办〔2019〕3号,以下简称《方案》)后,我省高度重视,省长景俊海立即作出批示,要求严格把关,落实好国家任务,副省长安立佳亲自调度部署,责成省教育厅牵头负责,认真做好自评工作。按照《方案》要求,我省对省政府2017年问题整改落实情况、2018年履行教育职责、2019年重点工作落实等情况进行了认真自查自评,形成自评报告如下:
2018年度,吉林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着力补短板、强弱项、激活力、抓落实,持续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坚定不移破除制约我省教育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教育重点工作,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能力不断提升,教育事业迈上新台阶。
一、2017年问题整改落实情况
1.对“高中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事业费支出未持续增长”问题的整改。省教育厅已会同省财政厅,报请省政府同意,从2018年起,将我省公办普通高中生均公用经费财政定额补助标准由500元提高到1000元。2018年全省普通高中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事业费达11897.25元,比上年增加138.62元,增幅1.18%。
2.对“未制定公办幼儿园财政拨款标准,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不足”问题的整改。认真贯彻实施《吉林省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2017-2020年)》,制定印发《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专项治理工作方案》,成立以副省长安立佳为组长的工作小组,对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进行专项治理。制定《关于建立我省公办学前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拨款制度的指导意见》,按每生每年600元标准建立了公办幼儿园生均公用经费拨款制度,省财政给予45%(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地区、边境地区奖补比例为55%)奖补。制定《关于建立全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经费补助制度的实施意见》,按每生每年200元的标准建立普惠性民办园生均经费补助制度。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占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比例逐年提高,2018年占比提高到3.12%。截至2018年年底,全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达到1201所,比上年增加143所,覆盖率达到66.1%,比上年提高了2.8%。全省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为87.4%,比上年提高了4.4%。
3.对“高中大班额问题突出”问题的整改。省教育厅等四部门联合印发《吉林省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加快实施普通高中建设项目,推动改善普通高中办学条件。指导各地严格落实《吉林省2019年普通中小学招生工作通知》,合理确定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和招生计划。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针对辖区内大班额、大校额问题严重的学校(含民办学校),“一校一案”,起始年级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班额标准招生。目前,全省高中学校56人及以上大班额比例为18.63%,比上年(19.36%)降低0.73%。
4.对“高中阶段入学率下降,职普招生比未达到要求”问题的整改。坚持统筹协调、普职并重的原则,根据学校布局和办学条件,合理确定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和招生计划并向社会公布。出台中考改革文件,要求各地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工作要根据核定后的招生计划,设定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分批录取,中等职业学校采取免试注册入学方式,实现合理分流。截至2018年底,我省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3.9%,比上年提升了0.5%;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比为33∶67,较上年提高了3个百分点。
5.对“教育督导体制机制不完善”问题的整改。一是加强教育督导机构和人员队伍建设。积极推动市、县两级人民政府设置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开展第三届省政府督学选聘工作。二是加强面向高等教育的督导工作。在省级机构改革中,明确将面向高等教育开展督导评估、检查验收和质量监测工作纳入教育督导职责范围,开展了对高校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配备情况、全省高校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研究生学位论文抽检等专项督导工作。三是研究建立教育督导奖惩制度、问责机制等相关制度,推进教育督导结果的充分运用,强化教育督导的权威和效力。
二、2018年履行教育职责情况
1.抓育人,坚定教育发展方向。一是进一步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2018年成立省委教育工委,同时推动市、县两级成立党委教育工委。二是深入推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省委教育工委下设中小学校党建工作指导处,加强对全省中小学校党建工作和德育工作的指导。落实“明德知礼”工程,14所学校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工作经验由教育部在全国推广,9所学校被教育部命名为首批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三是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持续开展“走进师生,说理话情”活动,各级领导干部、名师大家、先进模范进高校上讲台作报告,宣传宣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先后出台《吉林省普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评价体系(试行)》等“2+8”个制度性、指标性文件,为加强高校思政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扎实开展以“学习新思想,共筑中国梦”为主题的大学生“学习筑梦”行动,推进形成思政课必修课、选修课、专题课课程体系,深化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试点,中国教育报在头版头条予以大篇幅报道。四是持续推进体育、美育和劳动实践教育。全面实行体育分值计入中考总成绩,实施“百万学生逐雪嬉冰工程”,为200所冰雪运动特色学校配备冰雪运动器材设备,98所学校被认定为全国青少年校园冰雪运动特色校,15所学校被认定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奥林匹克教育示范校,49所学校入选第四批国家级足球特色学校,28所学校被认定为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建立了4个系列、37个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
2.抓保障,夯实教育发展基础。一是不断加大教育经费保障力度。建立公办幼儿园生均公用经费拨款制度,实现生均教育经费拨款制度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各学段的全覆盖。不断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投入体制,持续保证教育经费稳定增长。2018年,全省教育经费总投入686.65亿元,比上年增长4.25%。二是重点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出台《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健全工资同步联动机制,完善教师收入分配激励机制,大力提升乡村教师待遇。2018年为贫困县培训教师1万多名,招聘特岗教师近3000名。开展“吉林好人 最美教师”评选活动,树立先进典型,大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三是全力抓好校园安全稳定。持续开展“打造平安稳定和谐校园”专项工作,开展两轮教育系统重大风险隐患问题大排查。全年召开7次校园安全稳定工作会议,开展4个专项治理行动,全省校园安全稳定呈现良好局面。我省在教育部2018年度校园及周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考核中,总分位列全国第二名。
3.抓改革,增强教育发展动力。一是强化改革政策顶层引领。出台《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及任务分工方案,明确了47项改革任务和保障措施,进一步破除制约我省教育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二是重点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实施“互联网+扶智工程”,开启乡村学校美丽空间建设。推行“互联网+青椒计划”,助力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推出“互联网+公益课程”,促进美丽乡村教育内涵发展。三是大力实施义务教育大学区管理改革。推动各地科学构建“覆盖全员、突出重点、模式各异、共同发展”的大学区管理格局,目前全省19个市辖区已全部推行大学区管理,共组建各类型大学区191个,城区义务教育学校覆盖率达到100%。我省推进“大学区”管理改革的做法,荣获第五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特别奖。四是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制定印发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重点任务清单,推进解决乡村弱问题;加快实施消除城镇义务教育学校大班额专项规划,重点解决城镇挤的问题。五是稳步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义务教育全面实施“阳光入学”“阳光分班”,着力破解义务教育“择校热”问题。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初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全面启动中考改革。六是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稳妥推进民办教育分类管理改革。
4.抓质量,提升教育发展水平。一是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发展。推广普及“温馨村小”创建经验,形成乡村小规模学校建设特色,经验做法入选中组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典型案例。二是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印发《吉林省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实施方案》,部署校校合作、校村合作、县级职教中心建设。实施现代职业教育示范校建设,目前已立项现代职业教育示范校31个、示范性实习实训基地20个。评审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10个,4家单位被教育部确认为第三批“招生即招工”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三是集中力量推进高等教育“双一流”“双特色”建设。在原有省部共建、省校共建的基础上,2018年,省政府分别与东北师范大学、国家民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签署共建协议书,通过实施省校(部)共建,在人才引育、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学科建设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加快“双一流”建设。印发《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大学、特色高水平学科专业建设项目实施方案》,2018年遴选出特色高水平学科259个、特色高水平专业292个,立项建设25个工程创新训练中心,2所高校入选2019年度50所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
三、2019年重点工作落实情况
1.切实解决义务教育学生失学辍学问题。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控辍保学提高义务教育巩固水平的通知》,将控辍保学工作与脱贫攻坚、扫黑除恶相结合,逐级实行领导包保制度。印发《关于做好疑似失学儿童情况核查和劝返复学工作的通知》,明确政府主体责任,逐一甄别,摸清情况,归类统计,建立台账,并利用全国中小学生学籍管理系统进行管理。截至2019年7月,已劝返2289名学生,小学、初中辍学率分别为0.04%和0.3%,所有县(市、区)辍学率均低于控制线。
2.全力做好高职院校扩招工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将高职扩招专项工作列入省政府督查督办事项。印发《关于做好高职扩招专项工作的实施方案》,建立统筹协调机制,通过开展政策解读、扩招宣传和生源推荐等工作,促进高职扩招政策和任务的落实。截至目前,我省高职扩招补报名2.8万人,年底前全面完成考试招生录取工作。
3.重点整治违规校外培训机构。成立治理和规范教育培训机构办学行为工作领导小组,开展专项治理行动,对校外培训机构集中的热点地区加大巡查整改力度、查处违规培训,杜绝问题反弹。利用“全国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机构管理服务平台”,及时录入相关信息,公布黑白名单。深入开展治理“回头看”活动,对校外培训机构多次全面摸排、形成重点区域清单,不断巩固治理成效,专项治理行动共集中摸排校外培训机构8551所。
四、存在问题
1.入园难问题需进一步解决。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学前教育工作,不断加大投入,积极实施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入园难”问题得到有效缓解。但由于底子薄、欠账多,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仅为66.1%,入公办园难、入民办园贵的矛盾仍然存在。
2.大班额问题需进一步化解。各地认真实施消除义务教育学校大班额专项规划,优化学校布局,新建、改扩建学校,科学合理调整招生计划,大班额问题得到有效缓解。但由于基础条件不均衡,仍有个别地区的个别学校存在超标准班额现象。
3.职普比需进一步提升。各地积极落实招生政策,科学指导职普分流,深入推进职教改革,提高中职教育办学水平,职普比逐年提升。但中等职业教育区域间发展不平衡、内涵发展的动力和能力不足,促进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环境仍需改善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职普比的提升。
4.高等教育内涵发展需进一步推进。我省共有普通高校62所,每万人拥有大学生数量位居全国第六。但高等教育仍存在和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契合度不够高,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
五、改进措施
1.进一步推动破解入园难问题。指导地方实施好学前教育行动计划,扩大学前教育资源;做好小区配套幼儿园治理工作,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健全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机制,指导地方全面落实公办学前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拨款制度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生均经费补助制度。
2.进一步加快化解大班额问题。进一步压实地方政府主体责任,组织编制本地区学校布局规划。全面调查学校教育用地情况,积极做好盘活、开发、利用工作。建立消除大班额工作台账,实行销号制度。科学合理缩减大班额学校的招生计划,起始年级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班额标准招生。
3.进一步提升职普比例。提高投入标准,扶持薄弱地区中等职业学校发展。落实改革政策,充分激发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活力。改进招生政策,扩大对初中毕业生实行中高职贯通培养的招生规模。指导职普分流,科学引导符合学习职业教育的学生进入中职学校学习。
4.进一步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实施高校分类管理改革,引导高校立足不同类型科学定位,明确发展目标,办出特色、办出水平。规划建设一批不同类型的特色高水平大学和特色高水平学科专业,带动全省高等教育整体水平提升。推动科研方向与产业结构、人才培养与产业布局、科研成果与产业发展、科研服务与产业需要充分对接。完善成果转化激励政策、管理服务体系,加快高校应用研究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9年8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