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米重镇的“加法公式”
时间:2023-09-12 09:34 来源: 字体显示:大中小
9月,在德惠市岔路口镇希田家庭农场,水稻已陆续进入灌浆期,稻穗渐熟、颗粒饱满,呈现一片丰收在望的喜人景象。在农场的稻田地里,相关负责人与技术管理人员正在查看水稻长势,商议接下来的田间管理。据相关负责人介绍,由于今年气候适宜、雨水充足、管理及时,农场的60公顷水稻长势喜人。40公顷小町米、20公顷稻花香2号,目前均已进入灌浆期。
希田家庭农场一直坚持种养结合的绿色发展道路,不仅让鸭子“住”进稻田地里,还尝试了河蟹的“入住”养殖,为水稻提供有机肥料,增强土壤肥力,提升稻米品质。同时,农场的田间管理技术也实现了机械化,利用无人机等设备为水稻喷施营养液,让水稻种植更加轻松、科学。相关负责人表示,如能按照预期健康生长,所有水稻将实现丰产丰收,据目前的喜人状态,预计水稻产量可达50多万公斤。
德惠市岔路口镇共有水田面积25万亩,水田面积占德惠市水田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几年来,该镇大力开展绿色高质高效行动,产前、产中、产后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稻米产业链不断延伸,玩转“农户+农场/合作社+公司+基地+营销市场”的多经营主体联动的发展模式。2020年,岔路口镇获批国家农业产业强镇。2022年,全镇水稻总产量达到1.57亿公斤。
集覆盖还田、免耕栽培、节水灌溉、平衡施肥、保持水土、保护生态于一体的“稻田保护性耕作技术”,如今已经成了流行在岔路口镇种粮大户中的“标配”。“‘中国水稻第一镇’这个称号,不仅仅因为我们面积产量在全国乡镇级别中最大,更在于米的品质,在全镇推广的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也很有成效。”德惠市岔路口镇副镇长邢德华告诉记者。
农友合作社的“稻鱼鸭共作”示范田共有150亩,种植了两个品种的水稻,再加上鱼和鸭的收入,收益十分可观。“这就是双向收入!”负责人王守成说,“稻鱼鸭共作”模式实现农药零残留——鸭子排出的粪便是鱼最好的饲料,鱼还能吃掉稻田中的微生物,使水稻成为绿色食品,售价比普通水稻高出三倍。
绿色生态种植保证了稻米的品质,又如何将稻米的价值最大化呢?在吉林省松江佰顺米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少东眼中,水稻产业是个链,出路在于稻米精深加工以及综合利用上。将稻草、稻糠、稻壳、碎米等以前看不上眼的“边角料”转化为“抢手货”,开发大米副产品,提高大米附加值,延伸产业链,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良性循环。
“我们的稻米加工线一直运转着,订单不断。”8日,在德惠市岔路口镇南长沟村的吉林省松江佰顺米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全程自动化的稻米加工生产线正在作业:烘干、清理、糙米加工、精米加工、分装……一道道工序四季不停。“目前我们有绿色稻米种植基地3.5万亩,有机稻米种植基地5000亩,从育苗、种植、田间管理到收割全程采用一体化封闭管理,真正实现了从田间到餐桌的生态农业产业链条延伸。”李少东说。
岔路口镇坚持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主线,全力推进水稻产业化经营,全镇稻米加工企业发展到36户,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户。依托龙头企业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新上碎米生产有机米酒、米糠生产米糠油、大米深加工婴幼儿米粉食品保健品等精深加工项目4个。
无公害、绿色、有机的发展路径让小镇的稻农越干越有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