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惠:秋收好“丰”光
时间:2023-10-09 11:42 来源: 字体显示:大中小
金秋时节,德惠各地应季的粮食和经济作物都进入了采收的高峰。特别是岔路口镇和朝阳乡,连片的稻田从空中俯瞰,大地犹如铺上了一层金黄色的地毯,沉甸甸的稻穗压弯了稻秆,阵阵微风卷起金色波浪。收割机开足马力往返穿梭,在田间地头,运输车及时将收割的稻谷装车。田间涌动的金色波浪、忙碌的身影、轰鸣的农机构成一片丰收美景。
粮食生产传捷报 金秋时节颗粒归仓
7日一大早,德惠市朝阳乡种田大户杨守硕安排人驾驶着运粮车,将刚收割上来的稻谷运往加工厂。从目前收割上来的水稻产量来看,今年杨守硕种植的优质水稻全部丰产,预估平均每公顷产量约在700公斤左右。“今年无论是水稻的产量,还是品质都略好于往年。”杨守硕说。
为搞好优质水稻产业发展,德惠市朝阳乡积极打造绿色稻米品牌,推行“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模式,并开启优质稻“订单”模式,体现优质优价收购。与此同时,当地还从粮食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引入精确的栽培技术和全程机械化生产,并结合稻田艺术,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最终实现农户持续稳定增收。
稻田综合种养收益多 农民增收乐开怀
在德惠市岔路口镇的长义家庭农场,工人们每天最忙的不是收割水稻,而是捞螃蟹。“我们的稻田蟹今年长得特别肥,市场认可度高,“十一”期间日均1000公斤的订单,供不应求。”农场负责人李长义告诉记者,今年春天投放至稻田里的1000多公斤蟹苗,秋季可收获成蟹5000公斤,预计收益在30万元,纯利润在17万~18万元。
养螃蟹的稻田稻米品质也好,价格自然也好。“我种了20公顷稻花香,青粒就有收的,给我每公斤5元我都没卖,想等把螃蟹都收完了再卖,那个时候籽粒更成熟,价格更高。”李长义说。
岔路口镇积极推动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大力推广稻田养蟹、养鱼、养虾,2023年全镇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达到了350公顷,真正实现一地两用、一水双收,平均每公顷增收8000元,同时蟹田稻与其他品牌相比每公斤高10元。岔路口镇现已被确定为吉林省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基地。岔路口镇近几年也在不断优化稻米品种,全镇水稻大面积选用优质德惠小町、长粒小町米,今年稻米喜获丰收,据测算全镇农业产值同比增加3亿元。
“德惠大米”成功注册 国家地理标志
在岔路口镇江畔农牧专业合作社的稻米加工车间,米香四溢的车间内,工人们熟练操作,稻米脱粒、烘干、压缩、包装等环节一环扣一环,一袋袋、一盒盒带有崭新地理标志标识新包装的新米陆续下线,远销全国各地。“自从有了国家地理标志,我们的米在南方市场可好卖了。”合作社相关负责人说。
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是产品产地的重要标志,属于一种重要的知识产权。今年夏天,“德惠大米”“地标”成功注册,标志着“德惠大米”产业品牌化迈上新台阶。
据了解,德惠市目前有获证大米加工企业74家,分布在朝阳乡、岔路口镇、松花江镇、大房身镇、米沙子镇、万宝镇等18个乡镇(街道)共145个行政村。水稻种植面积75万亩,年产量55万吨。吉林省松江佰顺米业有限公司的“松江佰顺”、德惠市山河米业有限公司的“倒淌河”、吉林省江水人家米业有限公司的“江水人家”、德惠市佳峰米业有限公司的“英峰”等52个品牌已成为“德惠大米”的领军品牌。如今,德惠市拥有德惠小町、德惠大米地理标识这两块金字招牌,不断抢占南方中高端大米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