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各地动态

田野上的金色华章——梨树县双河乡长臣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大豆产业发展记事

时间:2024-12-18 12:57 来源: 字体显示:

在梨树县这片广袤的土地上,长臣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自2015年成立以来,历经九载风雨,始终秉持着精心经营与创新发展的理念,在农业现代化的征程上稳步前行,书写着属于新时代生态农业的辉煌篇章。

合作社在陈洪波的带领下,今年在梨树县双河乡、孤家子镇、刘家馆子镇三地开启了大规模的土地流转计划,成功流转土地580公顷,种植的大豆与玉米两种主要作物均喜获丰收。其中,大豆种植面积达520公顷,玉米种植面积为60公顷。大豆品种是从黑龙江省采购的非转基因、高蛋白的优质品种,每公顷产量达到近3500公斤,共计收获182万公斤。按照市场价每公斤4.20元的计算,预计年产值达到764.4万元。据了解,该大豆营养价值极高,颗粒饱满圆润,相较转基因大豆,个头明显大一圈,品质优势一目了然。产品主要销往安徽、山东、辽宁等地区,被加工成各类豆制品,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整合土地资源,与农民们合作,一起发家致富。流转土地的农民对合作社当家人陈洪波极为认可与信赖,都心甘情愿地跟着他一起奋斗。农民们由衷地赞叹:“跟着陈洪波干,心里踏实。”梨树县双河乡于大豪村村民龚贺,便是土地流转政策的受益者。他满怀感慨地说:“土地流转后,我彻底从繁重的农活中解脱出来,闲暇之余,外出打工挣钱,如今每年都有两份稳定的经济收入,小日子过得越来越舒坦。”

为了实现大豆的稳产高产,合作社积极探索创新种植技术,摒弃了传统的单行种植模式,研发出“垄上双行交替精播密植技术”,大豆种子的播种量由每公顷40公斤大幅增加至80公斤,产量由原来的每公顷2000公斤提高到3500公斤,个别高产地块可达4500公斤。谈及大豆高产的秘诀,合作社负责人陈洪波娓娓道来。在田间管理的关键时期,充分利用先进的无人机技术,精准喷洒三次叶面肥。五月中旬,大豆播种之际,施足一次底肥,为作物的茁壮成长奠定坚实基础。六月初,当大豆苗长至约15厘米高时,及时喷洒叶面肥,为其补充丰富营养。九月初,大豆即将成熟“封顶”之时,再次喷洒叶面肥,这一次的目的不仅是预防病虫害,更是为了增强籽粒饱满度,确保大豆的品质与安全。

在带领农民增收致富的道路上,合作社更是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土地流转价格合理且稳定,从农民手中流转土地时,每公顷给予12000元的价格,在当地处于较高水平,充分保障了农民的利益。同时,合作社每年可吸纳大量劳动力就业,为当地农民提供了500余人次的就业机会,年支出人工费约60万元。每年春耕、秋收等农忙关键节点,合作社用工需求旺盛,为农民提供了稳定的打工收入来源。农民贾天龙既是一名专业的拖拉机手,又熟练掌握无人机操作技术,常年在合作社打工,年收入达5万元。他说:“守家在地,既能有土地流转的收入,又能通过打工获得第二份收入,我挺知足的,靠着这些收入,我不仅供孩子上学毫无压力,还买了轿车,日子过得越来越有奔头。”

“合作社高度重视农业技术的创新与应用,从黑龙江省聘请农业技术专家,深入田间地头进行全方位的技术指导与精细管理,生产出的大豆不仅品质优良,而且产量显著高于同行业水平,每公顷产量比其他种植大户高出400公斤至600公斤。”陈洪波凝视着一仓仓黄灿灿的大豆,心中满是欣慰与自豪。一年的辛勤付出终于迎来了丰硕的回报,这一粒粒大豆仿佛都化作了一颗颗金豆,变成了实实在在的财富宝藏。

展望未来,信心百倍。合作社负责人陈洪波表示,明年将继续扩大土地规模,加速推进全程机械化作业进程,持续创新大豆耕作技术,不断精细田间管理,以黑土地为根基,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力争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上,生产出更高营养、更多产量的粮食,让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农民手中,为推进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书写更加绚丽多彩的现代农业发展新篇章。

责任编辑:吉林省农业农村厅_林天天[打 印][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