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政策研讨

激发乡村文旅内生动力

时间:2023-11-04 15:43 来源: 字体显示:

如今,依托文化和生态优势发展旅游产业,成为不少经济基础薄弱乡村的选择。“村超”“村BA”的热情点燃了整个夏天,提供了一种全民参与的内源型乡村文旅模式;乡村民宿、亲子研学、特种兵旅游等一批新业态落地,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带来新气象。所谓内源型乡村文旅模式,就是充分发挥本土优势,可持续性培育地方文旅内生动力,让游客感受最原汁原味的本地特色。

乡村振兴,关键在于人才振兴。发展内源型乡村文旅,要立足于人才优势,通过培育、引进、挖掘一批优秀人才,全面统筹规划,发挥多元人才力量,激发乡村内生发展动力,形成可持续健康发展。

要强化乡村基层领导,提供组织保障。基层党组织是群众致富的领路人,乡村要振兴,就要把基层党组织建好、建强。要从日常管理、民主监督、工作考核、激励保障等方面制定具体措施,构建科学规范、管理民主、充满活力的乡村干部管理机制,用制度激励乡村干部、以关怀凝聚人心。加强乡村基层干部的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管理素质和能力,增强领导能力,提升乡村治理水平。针对乡村文旅产业发展需要,可邀请行业内的专家、学者,给乡村基层干部培训文旅专业知识,帮助分析本地文旅资源优势,因地制宜,系统谋划乡村新文旅产业发展规划。

要引进新文旅商业人才,增强乡村文旅产业运营力量。乡村文旅属于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更侧重于商业服务,需要大量懂文化旅游、了解乡村经济、有商业经营头脑的人才。各地可结合产业的发展需求,制定人才培育计划,提供培训课程、实践机会和资金支持等,通过与高校、研究机构合作,邀请专业人士授课或提供实践指导,帮助新文旅人才快速成长。以项目化经营模式打造乡村文旅产业,通过招聘、人才引进等方式,吸引优秀的文旅商业人才加入运营团队,实现专业化运营。出台乡村文旅产业发展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吸引商业人才关注乡村市场,投资乡村文旅产业,将经验和资本带入乡村,结合本地优势,打造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文旅项目,推动乡村文旅提质升级。

要重视从本地农民中挖掘培养人才。面对城乡差距等现实问题,实现城乡均衡发展,需要强化以农民为主体的在地化组织生产经营,实现经营收益本地化,保障在地农民利益,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因此,在发展乡村文旅产业时,不能只靠外来人才,而要重视挖掘培养本土人才。各地政府可与当地企业、学校等合作,共同开展乡村文旅在地人才培育计划,实施委托式定向教学,为农民提供更多培训机会和资源,在农民中培养一批懂乡村、懂网络、懂市场的新农商人才。鼓励农民积极参与乡村文旅产业的发展,打造直播带货、新产品开发、文旅市场推广等产业链条,让本土人才各尽其职。各地政府牵头组织开展实践活动、创业比赛等,鼓励当地农民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组织开展文化交流、人才互访等,加强与其他地方的合作与交流,逐渐提高农民的专业素养和水平。

坚持问题导向 守护粮食安全

经济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考察期间再次强调,牢牢守住粮食安全底线。粮食安全关乎14亿多中国人的生活,关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乃至国家安全,务必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通过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发展态势良好。粮食总产量连续8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人均粮食占有量达486.1公斤。截至2022年,全国累计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耕地灌溉面积超过10亿亩;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与2012年相比增幅约为3.47%,粮食产量增幅约为12.14%。

具体到区域而言,各粮食大省因地制宜,成绩可圈可点。比如,作为我国粮食主产区,东北三省粮食产量占了全国粮食产量1/5以上。黑龙江省的粮食产量连续13年位居全国首位,连续5年粮食产量超过1500亿斤,占全国粮食产量1/9,商品量和调出量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绿色食品面积、农业机械化率也均居全国第一,在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上起到“压舱石”的作用。又如,素有“中原粮仓”之称的河南省,作为我国粮食大省同样表现不俗,2022年其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仅次于黑龙江,位居全国第二。

不过,在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我国人均耕地占有量和人均水资源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在客观上给我国粮食供应安全带来一定挑战。同时,近年来我国极端气候事件有所增多,粮食作物病虫害也连年发生且数量增多、范围加大,给我国粮食生产造成不利影响。此外,科技创新能力存在不足,育种全链条创新不够,农机研发及应用距离世界先进水平仍有差距。耕地使用细碎化的情况尚未根本改变,粮食生产难以通过规模化经营形成比较优势,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对此,要坚持问题导向,多管齐下,统筹施策,进一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牢牢守住粮食安全底线。

实施严格的耕地保护措施。针对耕地保护形势依然严峻的状况,应切实压实耕地保护责任,坚持以“长牙齿”的硬措施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有效解决耕地“非农化”“非粮化”问题,根除耕地撂荒现象。同时,坚持改革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将各类对耕地的占用统一纳入占补平衡管理,坚持“以补定占”,健全补充耕地质量验收制度。

努力建设高标准农田。针对农业自然灾害风险近年加大的现实,需全力提升耕地质量,真正把耕地特别是永久基本农田改造建成适宜耕作、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大力发展农田水利,推进抗旱水源工程和抗旱应急能力建设,因地制宜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持续推进科技创新。针对科技创新能力存在的短板,进一步提高种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培育一批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粮食作物品种,握紧农业“芯片”,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加快农机农艺、良种良法等科技突破,强化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推进发展现代化大农业,大力发展数字农业,使信息技术与农业各个环节实现有效融合,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提升农业产品竞争力。支持农业领域国家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平台建设,加强农业基础性长期性观测实验站(点)建设。

鼓励更多更好的政策进行精准支持。进一步加大对农业保护支持的力度,健全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推动农业资金更多向粮食主产区倾斜。加快推动粮食产业转型升级,充分发挥加工企业的引擎带动作用,支持主产区发展粮食加工产业,把更多增值收益留在主产区。建立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激发粮农内生动力。同时,科学构建农业防灾减灾长效机制,全面提升农业抗风险能力,进一步健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发挥农垦托管和示范带动作用。

责任编辑:吉林省农业农村厅_丁晓云1[打 印][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