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辉南县坚持把推深落实林长制作为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内容,聚焦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实现林业高质量发展,全力推进各生态要素效益最大化,真正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织密网格,实现责任链条全覆盖
目前,辉南县有县、乡、村三级林长198人,根据森林资源分布特点,划分203个管护网格,选聘生态护林员203人,构建了责任在县、运行在镇、管护在村的林长制长效管护体系,明确了横到边、纵到底的全链条责任体系,实现“山有人管、林有人护、责有人担”。同时,积极探索“林长+”协作机制,让“林长+警长”“林长+检察长”机制形成保护林业资源强大合力。截至2024年秋季森林防火期结束,全县已连续44年无重大森林火灾发生,涉林违法案件同比下降44.87%。
强化保障,推动监管能力无盲区
走进辉南县林长制指挥中心,工作人员正通过大屏幕上的管理平台,同步观看护林员网格巡林情况。林长制改革开展以来,辉南县投资50万元建设林长制智慧管理平台,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依托林长制网格化责任体系,将全县林地资源信息、林长组织体系、任务目标完成等情况纳入信息化监管范畴。
4年来,全县林长制工作顺利运行,县乡村三级林长共巡林5526次,解决森林防火、秸秆离田等各类问题78个。同时,将林长制工作情况作为党政领导干部考核、奖惩、任用的重要参考,进一步压实各乡镇、各部门森林资源保护发展的主体责任,确保林长制工作走深走实。该县林长制工作在全市考核中连续两年名列前茅,并被吉林省政府评为2022年林长制激励县,获得奖金100万元。
创新赋能,拓宽“两山”转化新路径
微寒的四月,春山可望。在辉南镇义合村,1100亩红松林在冻土消融的山间摇曳青绿。近年来,辉南镇通过招商引资项目,投资上百万元,利用近年来清收的林地栽植红松大苗,目前,多数红松已经结塔,经济效益十分可观。该镇靠发包林地增加集体收入2000余万元。
辉南县结合实际,加快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步伐,推动绿水青山“好颜值”向金山银山“好价值”转变。创新实施“林长+林业产业链长”双推进工作机制,明确以各级林长为主体,构建“一名林长、一条产业链”工作机制,积极推进林业产业快速发展。各级林长围绕林业产业发展任务清单,全面履行林长职责,统筹推进招商引资、项目建设、资金争取等重点工作,大力培育“红松经济林产业、山核桃产业、林下山参产业、森林旅游康养产业”为重点的龙头企业,打造长白山特色经济林示范基地、长白山特色养殖示范基地、长白山中药材示范基地,长白山森林康养和旅游示范基地4个亮点品牌项目。全县形成林下种植、林下养殖、采集加工、森林康养旅游多个品种立体式、复合型林下经济发展模式。
自2024年以来,充分利用“中国野山参之乡”亮点名片,根据省市统一部署,大力发展林下山参种植,在原6万亩的基础上再发展林下山参1万亩。并加快推进人参产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扎实做好人参产品精深加工,聚焦人参食品、药品、化妆品、保健品等领域进行深度开发,提升产品附加值,推动人参产业发展提质增效、提档升级,努力打造具有辉南特色的人参品牌。去年全县林业产业总产值实现42.8亿元,同比增长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