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都市圈打造东北亚开放新高地
没有海水的“国际港口”、不出国门的“国际市场”,这是网友对长春兴隆综合保税区的形象比喻。
铁路口岸物流奔腾,进出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消费者挑选着全球好物。
开放吉林,活力吉林,正锚定区域协同发展目标,以长春为核心,联动周边城市打通开放通道、搭建合作平台、优化资源配置,推动都市圈从内陆腹地向东北亚开放枢纽跨越,奏响开放协同发展的强劲乐章。
智能物流体系赋能“钢铁丝路”
在长春兴隆综合保税区,长春国际陆港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玥指着集装箱上的“SMART”字样介绍:“2016年开始,我们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九院合作,完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集装箱智能监控系统’。一个手机大小的盒子,就能对集装箱的位置、状态实时监控,就算在茫茫大海上,也能随时掌握情况。”经过智能化改造的设备,在抓取集装箱前能自动识别箱号,数据同步传输至海关,实现高效智能监管。
“长满欧班列自2015年开通以来,累计承运货物9万余标箱,货值260亿元,贯通俄罗斯近百个站点及欧洲30个城市。”王玥表示,在这里,“长满欧”“长珲欧”两条中欧班列优势互补,形成“双龙出海”格局。“今年上半年,我们陆港的海铁联运吞吐量达62438标箱,同比增长36.35%。”
物流通道的加密让“借港出海”从愿景变为现实。陆上,中欧班列稳定开行,TIR国际公路运输运量跃居全国前三;海上,海铁联运“天天班”连接天津、大连,长春至大连8小时直达,物流成本骤降20%;空中,跨境包机与卡车航班高效衔接全球市场。“这种海陆空铁‘四位一体’的物流体系,让长春真正实现了‘借港出海、通联世界’。”综保区党建办李薇说。
依托雄厚的产业基础和独特的地缘优势,长春贸易伙伴遍布全球190余个国家和地区。汽车制造业成果尤为亮眼,红旗等“长春品牌”汽车驶向全球97个国家和地区。2024年一汽整车出口量达12.53万辆,较2020年增长10倍。二手车出口全国领跑,资质备案企业从5家增加至41家,现已覆盖43个国家和地区。
跨境电商业态激活东北亚贸易
物流通道的畅通,为商贸繁荣插上了数字翅膀。在珲春东北亚跨境电商产业园直播间里,主播身后的货架上陈列着琳琅满目的“珲字号”商品,配合生动的讲解,销量节节攀升。
产业园内的东北亚国际商品城同样人气旺盛,日韩美妆、俄罗斯零食琳琅满目。商品城依托“跨境电商+互市贸易”双引擎驱动,展销万余款全球优质进口商品,已成为吉林省旅游购物新地标。
这个占地5万平方米的产业园,已吸引200多家企业入驻,创新采用“直播电商+实体零售”模式,智能云仓日均发单量达2万件。2024年珲春跨境电商贸易额已从2018年的4300万元飙升至66.5亿元,一条“买全球、卖全球”的数字化新丝路,通过电商联通全球。
作为我省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珲春市在物流、仓储、通关等环节持续优化服务。
在珲春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商监管中心海关监管仓,得益于高效的通关便利化措施,货物基本可实现当天到达、当天发出。“预计7至15天即可送达俄罗斯大部分地区的消费者手中。”珲春畅达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旭说。
目前,珲春已建成5400平方米跨境电商监管中心、3200平方米综保区保税仓、1800余平方米边境备货仓。随着产业规模扩大,新建的3.2万平方米保税云仓将海外仓总面积扩展至8万平方米,形成了海外仓与边境仓高效联动的崭新格局。
口岸功能升级畅通开放“末梢神经”
每天清晨,珲春口岸一辆辆满载俄罗斯鲜活帝王蟹的冷链集装箱大卡车有序通行快速过关,货厢外供氧的装置清晰可见。自2016年获批成为进口冰鲜水产品指定口岸后,凭借独特区位优势,珲春口岸成为俄罗斯帝王蟹进入中国的“黄金通道”。
“2024年珲春进口帝王蟹约150万只,货值约33.1亿元人民币,占全国总量的80%以上。”珲春市口岸管理服务中心主任孙居峰介绍。珲春公路口岸实行“7天×10小时”通关制度,积极推行生鲜及重车错峰通关,使相关产品能够随到随验、快速通关。
口岸的繁荣效应向全域辐射。一边是货运通道车流不息,另一边旅检现场中俄游客开启“换城旅游”。“2024年口岸出入境旅客68万人次,同比增长1.3倍,其中半数以上是俄罗斯面孔。”珲春市口岸管理服务中心副主任李罡表示,跨境自驾游、中俄朝环形跨国游等7条国际线路,将珲春打造成东北亚旅游关键枢纽。今年1至6月,经珲春口岸出入境的人员数量已超26万人次。
目前,设计通关能力为年60万吨货物、60万人次的珲春口岸由于过货量快速增长,口岸通关能力几乎达到临界值,新口岸已于去年启动。据悉,新口岸设计通关能力达200万吨,年内将投入使用,届时过货量将提升3倍以上。
从繁忙的长春兴隆综保区“钢铁丝路”到“数字翅膀”振飞的珲春跨境电商,从帝王蟹快速通关的“黄金口岸”到跨境旅游火热的东北亚枢纽,长春现代化都市圈正以全方位开放姿态,构建内外联动、全域协同的开放新格局。(叶爽 曲镜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