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雪可以兑换白银?过去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在“冰雪+”中变为现实。坚持高质量创新发展,坚持新产业、新动能、新模式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就可以让吃、穿、住、行、游、购、娱,七个字中的每一个字,都流淌出真金白银……
“冰雪+”的魔力
在吉林的白山松水采访,接触到的各级干部群众,看到的各类景点和文创产品,深深感到“冰雪”已经不是孤立的、冷冰冰的、毫无情感的晶莹体。冰雪充满了生机,充满了活力;冰雪带来八方游客,变幻出无穷魅力,产生无尽的财富。
查干湖以冬捕渔猎闻名于世,查干湖那开网捕鱼的场景,那鱼群硕大丰美欢跳腾翻的出网景观,给游人留下深深的记忆……
2023年12月28日,游客在查干湖冰面上观看冬捕。新华社记者 张楠 摄
我们去查干湖的收获,除了对“冰封”给予人类的馈赠怀有感念,对“雪野”赋予大自然的慷慨印象更加深刻。这种神奇的魅力来自“冰雪+”。更为可喜的是,“冰雪+”的概念不仅在长春、吉林,不仅在长白山、查干湖,在许多地方都已深深根植于干部群众的观念之中。
通化是新中国滑雪起源地、滑雪运动的摇篮,这里坐落着新中国第一座高山滑雪场,举办过全国第一次滑雪比赛,诞生了第一位全国滑雪冠军、第一位亚洲滑雪冠军、第一位短道速滑世界冠军,具有得天独厚的冰雪产业自然资源优势和历史文化底蕴。
通化市文广旅局局长姚远谈起这些深有感慨,他认为,这些年市委、市政府坚决贯彻落实“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主动融入吉林省“长通白延吉长避暑休闲冰雪旅游大环线”。
通化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但只有坚持“冰雪+”的途径,坚持创新推动,寒地冰雪经济才能得到发展。
“冰雪+运动”“冰雪+旅游”“冰雪+文化”。通化规划建设了百亿级冰雪产业项目——通化冰雪产业示范新城。这一项目一期工程于2021年11月正式投入运营。经过两年的不断建设,园区配套设施持续完善,滑冰馆、射击馆、冬季竞训基地、高山滑雪跳台等相继建成,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已具备承办28项国际标准滑雪赛事的能力。作为冰雪产业龙头的万峰通化滑雪度假区,已落地资金超30亿元,获评第二批国家级滑雪旅游度假地。在其带动下,通化市接待游客量同比增长近10倍,实现旅游综合收入同比增长近24倍。以万峰通化滑雪度假区为核心,全市现有通化县康养谷、柳河青龙山、东昌区上龙头雪村、千叶湖景区、佟佳江冰雪嘉年华、集安冰雪大世界、辉南龙堡等8家滑雪娱雪场,年接待承载能力超过百万人次。
2023-2024年雪季,通化“冰雪+”在省委、省政府“旅游万亿产业”目标指引下,迎来了新机遇。面对新的挑战,按照省委、省政府对新雪季的各项工作安排,通化全市上下超前谋划,制定印发《通化市2023-2024年雪季重点任务工作清单》,全力做好“一板开雪、双向发力、三方引流”系列工作,发挥“滑雪之乡”独特优势,全面激发新雪季文旅市场活力。
2021年12月18日,在万峰通化滑雪度假区,滑雪爱好者在滑雪。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令人欣喜的是,通化的“冰雪+”一板开雪,带动经济社会欣欣向荣。2023-2024年冰雪文旅季于11月18日正式启动,联动通化县康养谷、柳河县青龙山等中小型滑雪场同步开板,高质量谋划首届万峰室内温泉电音节、“冰雪奇缘·遇见浪漫”滑雪俱乐部联谊,各县(市)接替举办第七届鸭绿江冰葡萄酒节暨旅游商品博览会、下活龙村乡村传统花灯和乡村新民俗系列活动、辉南第五届椅山湖冬捕节、柳河青龙山“炫彩冬季·嘉味年货·爱尚滑雪”冰雪主题活动、通化县冰雪旅游节暨冰雪系列活动启动仪式、新年音乐会等冰雪活动近50项,已建成的龙兴里文旅小镇融入冰雪元素场景同步开城迎客,实现新雪季高热度开启、全域化联动、多点位开花。
人们从通化的实践中看到“冰雪+”的威力,“双向发力”在国内外产生热烈反响。一方面,扩大冰雪赛事影响力。奥地利冬季运动高峰论坛和高山滑雪比赛,吸引来自中国、奥地利的冬季体育专业人士参赛,释放国际赛事引领效应。同时,高质量承办全省短道速滑锦标赛、花样滑冰锦标赛、雪上定向赛、大众滑雪赛等冰雪赛事和百万青少年上冰雪——高山滑雪、短道速滑、越野滑雪等系列活动。另一方面,增强冰雪运动吸引力。统筹全市滑雪娱雪场所,开展冰雪公益教学系列推广活动,推动冰雪运动“进机关”“进校园”,普及冰雪运动文化,拓展雪山冲浪、雪地越野赛、冰雪马拉松等冰雪娱乐项目,举办第九届“风雪行”滑冰、滑雪、冬泳等群众娱乐赛事,带动群众从“爱好冰雪运动”向“爱上冰雪运动”转变。
“冰雪+”让通化人民尝到了实实在在的甜头,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日益凸显,通化的知名度影响力日益高涨。在消费撬动上,抢抓吉林省发放3000万元冰雪旅游消费券机遇,市县两级配套发放消费券,开展系列促销活动,确保整个雪季始终保持消费热度。
2021年3月4日,冬奥主题彩绘飞机“冬奥运动号”飞抵长春龙嘉国际机场。新华社记者 林宏 摄
在接待保障上,优化调整新雪季航线布局,加密通化至上海、天津、广州、杭州、青岛、烟台等航线为每日1班,通化至北京航线增加到每日4班,为中远程客源提供大交通支撑。同时,新雪季期间启动冰雪直通车服务,开通长春龙嘉国际机场、沈阳桃仙机场、三源浦机场到万峰通化滑雪度假区的公交专线,对开、收板大型活动及包机游客给予接、送机服务。万峰滑雪场瑞士酒店、阳光客栈两个新酒店已建成,接待能力大幅提升。
在宣传推介上,通化文旅部门多次赴沈阳、大连、丹东为主的辽宁主要客源地,以及通化机场航旅辐射的上海、广州、杭州、天津、烟台等长三角、珠三角客源市场地,开展宣传交流活动,打响通化品牌,提升知名度。
通化的“冰雪+”实践是吉林贯彻落实“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重要论述的缩影,是吉林各族人民大力发展寒地冰雪经济,做好雪文章,通过“冰雪+”,推动冰雪运动、冰雪文化、冰雪装备、冰雪旅游全产业链发展,将发展冰雪经济、建设冰雪强省,作为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经济结构升级的突破口。吉林依托生态资源禀赋,举全省之力,构建特色现代化冰雪产业体系,深化“四轮驱动”冰雪发展格局,极大推进了“冰雪丝路”创新先导区建设。
行走白山松水,穿越林海雪原,“冰雪+”理念正在不断深入人心,“冰雪+”的实践正在各地开花结果。人们欣喜地看到,一个世界级冰雪品牌和冰雪旅游胜地,正在吉林崛起。有媒体这样描绘吉林冰雪的无限魅力——
东部,雪色怡人,冰瀑飞流,探长白山林海冰雪奇缘;中部,灯光旖旎,恢宏壮观,赏长春冰雪新天地美轮美奂;西部,马拉绞盘,冰湖腾鱼,扬查干湖渔猎文化传承技艺……世界寒地冰雪经济大会在吉林长春举办,风光靓丽的冰雪吉林,迎来世界的关注和瞩目。
雪场奇观。从雪道疾驰而下,心跳加速、飞雪扑面,伴随着欢呼声。滑雪爱好者张嘉东迎来了自己新雪季的首滑,“看到下雪就把雪板拿出来,摩拳擦掌期待了很久。”长春市天定山、庙香山滑雪场开门营业。随着雪炮不停喷射出纷纷扬扬的雪花,吉林省内其他滑雪场也陆续“开板”。
逐鹿新雪季,雪场再升级。万科松花湖度假区扩大地形公园区域至10万平方米,上线数字化、国际认证滑雪教学项目;北大湖滑雪度假区今年雪道总数增至64条,雪道长度72公里,雪道面积240公顷,缆车总数11条;长白山万达国际度假区新增6条雪道,增设夜场灯光,丰富玩雪方式……
吉林省地处“世界冰雪黄金纬度带”、东北亚冰雪资源核心区,冰雪资源得天独厚。吉林高标准打造滑雪度假品牌,优势资源优质开发,近年来冰雪市场占有率、产品销售额、接待规模连续多年居于全国前列。
中国冰雪看吉林,是“冰雪+”创造了奇迹,创新带来了无数新景观,如同魔力无边的磁石,吸引海内外的游人,四面八方的商贾,滚滚的财源,涌向吉林大地……
“吃、住、行、游、购、娱”
向冰天雪地要金山银山,“冰雪+”的万千变化,体现在“吃、住、行、游、购、娱”在丰富人们旅游生活的同时,白雪变为白银,冰雪新生活融入每一个游客的血液之中。
不断优化产业生态,让人们玩得愉快,游得开心。而这些,关键在“吃、住、行、游、购、娱”,这六个字关乎能否把人留住,关乎游客能否愉快消费,关乎八方游客能否满意而归。
“把游客留住”,就是要在“吃、住、行、游、购、娱”,这六个字上下足功夫,要让这些产业生态的每个字,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查干湖的冬天引来国内外无数游人,经过央视每年播出的冬捕渔猎场景,慕名而来的游人带动了旅游业。查干湖开发区文旅局局长汪丽娜告诉我们,这些年来她们下了不少心思,“冰雪+”的重点也放在如何把游人留住,不能让游人看完冬捕就有打道回府的念头,不能像一些古城的旅游只是“白天看庙,晚上睡觉”。
松原市文旅局副局长高艳宝讲述了多年来进行的探索,要想把人留住,让游人多消费、愿意消费,就要在“吃、住、行、游、购、娱”六个字上想办法出主意,将查干湖与松原周边的旅游资源整合起来。这些年新开发了一些旅游设施,目的是让游客沉淀下来多住几天。
2023年12月28日,游客在查干湖冰面上观看冬捕(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张楠 摄
吸引人把脚步停下来,最终靠的是“吃、住、行、游、购、娱”的魅力,魅力来自挖掘潜能,旧瓶装新酒,创造新业态,让人感受到冰雪新生活带来的无穷乐趣。
看过开网冬捕的欢快场面,热情的查干湖管委会副主任魏利民、查干湖开发区文旅局局长汪丽娜,看到我们意犹未尽,带着大家来到一个与冬捕截然不同的新的打卡地——“腾鱼雪洞”景区。
一座高大壮观的冰雪鱼牌楼矗立在远处,远远看去,冰鱼打造的牌楼印象深刻。北京的牌楼见得多了,大多是木制品,而这个牌楼由一条条查干湖一米多长的胖头鱼、大鲤鱼等组成,与众不同。这些大鱼被浇筑成冰凌,这些鱼在摄氏零下十几度、二十几度寒冬里如同一块块劈开的木头,用这些冰鱼当建筑材料,搭成的鱼牌楼十分罕见。
仅此一项即可录入吉尼斯大全。
穿过鱼牌楼,映入眼帘的是雪的世界和农家场景。一个个雪人列队欢迎远方的客人,堆成山的冻梨任人挑选;那一边是热气腾腾的大铁锅,里面有刚刚出湖香喷喷的大鲤鱼,也有东北的酸菜炖粉条。如果你感觉有些寒冷,不妨来一大海碗鲜鱼汤或者酸菜汤,热气会立即驱散周身的寒气……
健谈而热情的吉林省中佰文化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孙浩,把我们迎进牌楼大门。他带领我们在“腾鱼雪洞”景区参观。
顾名思义,“腾鱼”是这一游乐园区的主角,查干湖的鱼在这里找到了大有用武之地,一条条肥壮的大鱼挂满冰凌随处可见;“雪洞”则是这个园区更重要的角色。
“我们这个游乐园既有东北特色,又在雪上做足了文章,构建了一个奇特的雪的世界,”孙浩带着我们在一个个景区中穿梭:“那是铁锅炖,小笨鸡,地道东北特色”,他指着一旁的大排档,热气腾腾的空气中飘着肉香。
“这是冻梨,一天投放10多箱,免费造(吃)!”一群南方来的客人正围在一个个大雪堆挑选冻梨。
“腾鱼”部落热闹非凡。有腾鱼冰瀑布、雪人雕塑群、木楞雪屋、雪洞火锅……
问起来的游客数量,孙浩说,现在一天三四千人,多的时候一天上万人。元旦、双休日人就更多了……
孙浩带我们来到一幢幢白雪筑成的洞窟前。正要走进雪洞之中,见我们对雪堆砌成的洞窟安全性表示怀疑时,他解释说,一点都没有问题。我们用的都是人造雪,造出雪后经过冷热交替,沉降后密度更加结实,一块块雪砖搭建起雪洞,坚实厚重,绝对安全。
走进“蝴蝶雪谷”“圣诞奇幻夜”雪洞,完全进入白雪的童话世界。各种颜色的灯光变幻莫测,在洁白的银色世界中演绎出光怪陆离的景象。
小孙告诉我们,这里的“雪洞”有30多个,普遍得到游客的喜爱。现在外面大约摄氏零下5-7度甚至更高,这里的温度人们完全可以接受,还可以体验到雪世界的奇妙。
“用雪筑成洞窟,哈尔滨都没有,我们是独一份!”孙浩自豪地讲起自己的杰作。2023年“雪洞”建筑景观有5万多平方米,室外景观5万多平方米,公司投入这个园区1200万元。
当我们问起如何破除季节性太强的问题时,他说,这种投入的确有季节性,这些冰雪建设,四五月份就不行了。
不过孙浩强调说,我们开园可以到3月5日-10日。在冬季,我们主打冰雪文化,到了夏季,渔猎和民族特色,如蒙古大营的餐饮、钓鱼和候鸟拍照等,每年这些项目都有大量的市场需求。
孙浩的中佰文旅集团公司总部在延吉。他们坚持多种经营,文旅项目中还有温泉度假村等。谈起为何投资冰雪产业,他说,疫情过后,人们的消费欲望十分强烈,我们敏锐捕捉到这一机遇,于是想到挖掘本地特色,向冰天雪地要金山银山。松原市很重视,为我们提供了很多便利政策和支持。
孙浩喜滋滋地告诉我,今年的“腾鱼雪洞”从12月28日开园就十分火爆,5天就有近10万游人前来游玩,仅元旦一天就有四五万人。
丰富多彩极富创意的冰雪产业,让人们有吃有喝有玩,公司尝到了甜头,将要进行二期投资。同时,他们的成功还引来了一些外地的学习参观者。吉林白山的靖宇县派人前来学习,并邀请中百文旅前去靖宇复制一个“腾鱼雪窟”。
孙浩口若悬河。这个景区凝聚了他几个月的心血,谈起来十分自豪。看到我们在雪洞室内感到有些冷,他把我们带到温暖的大厅,热饮之类的美食让人立即感受到另外一种境界……
2023年12月26日晚,“点亮万盏花灯 共享松原冰雪”花灯会在吉林省松原市江南纳仁汗公园盛装启幕。
查干湖没有满足于古老传统的冬捕渔猎,查干湖的光环普照周边,带动松原、带动吉林冰雪生活新业态。
查干湖“腾鱼雪洞”的探索是吉林“把人留住”的缩影。万亿产业靠的就是万千企业的创新,通过创新营造产业生态至关重要。这种创优产业生态,需要紧扣“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特别要在吃喝玩乐上下功夫,只有丰富业态,才能促进消费。
全链条的产业业态创新,在2023年国庆假期显示了旺盛的生命力,长春市的餐饮企业客流量、营业额同比分别增长了26%和45.5%,客单价同比增长了7.5%。而且人们注意到,50%以上是外省游客,24%是本省的外市游客。每一个旅游目的地都要解决好游客的“吃、住、行、游、购、娱”问题,而六个字中的每一个字里,都能创造大量的就业,都有大量的收入。
吉林省要求对每一个旅游要素都确定专门部门、专班来研究,认真学习借鉴全国、全世界最好最新的模式、业态、经验,学到手,用得好,真正发挥作用。
——吃,吃出特色,吃出味道,吃出文化,因它而来,因它而吃,因它难忘。“民以食为天”“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吃是人类生存和繁衍的基础。吃不是简单地吃,而是吃喝玩乐一条龙系列化,要吃得痛快、喝得畅快、玩得愉快,乐不思蜀。
——住,住得合适舒服,有适合自身价位的酒店、民宿和配套服务。冰雪新生活引来国内外游客,如何让游客住得舒适,吉林各地各个景区绞尽脑汁,许多地方满足高、中、低游客需要,做出很大努力。
——行,行如流水,畅通无阻,游览时不走回头路,这就要景区设计时尽量形成内外大循环、小循环、微循环,并形成与此配套的接驳服务。
——游,赏心悦目,心情舒畅,不仅是看,而且是五官四肢及心脑的协同行动。
——购,鼓励采购吉林的农副特产和特色商品,大家吃住行游购娱,各方面都发力了,各方面都发挥作用了,各方面的效益最大化了,那我们旅游的倍数效应、乘数效应就出来了。
——娱,要精神享受,娱乐是旅游的重要因素,不能白天看庙,晚上睡觉,应该是白天游乐,晚上娱乐……
冰雪新生活在“吃、住、行、游、购、娱”中焕发出青春和朝气,这六个字在冰雪世界中奉献出金山银山,让“白雪变白银”成为现实。
从3+X到4+X
冰雪带来新生活,白雪之中有白银。人们在“吃、住、行、游、购、娱”中身心愉悦,享受大自然的乐趣,享受人生快感。冰雪新生活既奉献了财富,促进了消费,让“白雪变白银”,又使冰雪融入人们的新生活……
“冷资源转化为热效应,白雪变白银,吃、住、行、游、购、娱是表现形式和客观载体,而冰雪资源的转化最终还要体现在旅游、体育、文化和装备制造四个方面。”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中国冰雪旅游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宪玉教授对此感受颇深。
建立吉林冰雪经济矩阵,让冰雪融入人们的新生活,张宪玉对冰雪的挚爱令人感佩。他常年深入长白山等地研究冰雪经济,对吉林冰雪崛起作出的突出贡献,在吉林业界人皆尽知。
冬日的一天下午,我在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的一间教室采访了他。
小平头上戴一副眼镜,显得斯文稳健,充满朝气和活力。刚刚从吉林长白山回来的张宪玉看上去40岁左右,近七八年来,他投身吉林冰雪事业,一年之中几个月在吉林度过。
张宪玉从2016年开始与吉林冰雪结缘,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他说,白雪换白银,重在产业,而在冰雪研究领域,从事这方面研究的学者少之又少,他应邀到吉林帮助研究设计冰雪产业规划。2016年不仅是吉林冰雪崛起元年,也是冰雪产业发展元年。他认为,讲冰雪经济,从产业看可以用三句话概括:冰雪运动是基础,冰雪旅游是主体,冰雪文化是灵魂。
2024年11月23日,滑雪爱好者在位于吉林市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试验区的北大湖滑雪度假区内滑雪。 新华社记者 颜麟蕴 摄
冰雪运动、冰雪旅游、冰雪文化,在他的研究中日益成熟。经过他与吉林文旅部门工作人员和一些专家学者深入研究,总结概括了国内外的冰雪实践,概括了“3+X”冰雪产业发展模式,即:冰雪运动、冰雪旅游、冰雪文化三要素,X则是指吃、穿、住、行、游、购、娱等上下游产业。
他认为,冰雪文化是核心、是灵魂,所谓的X,蕴含在文化之中。文化创意,可以令冰雪产业丰富多彩,产生无限魅力。
在冬奥会的外力和雪博会的内驱推动下,吉林冰雪形成了“3+X”的产业结构,在冰雪旅游、冰雪体育、冰雪文化基础上,衍生装备制造、人才培训、商贸、交通等多个链条,吉林冰雪经济矩阵不断壮大,最终形成冰雪旅游、冰雪运动、冰雪文化、冰雪装备“4+X”的产业格局。
从“3+X”到“4+X”,这是对冰雪新生活认识的进一步提升。向“4+X”产业要效益,吉林从冷资源中发现了金山银山,坚持把“4+X”产业做大做强。
早在2021年,《吉林省冰雪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2021-2035年)》印发,明确提出到2025年,全省冰雪产业总规模达到2500亿元,成为世界知名的国际冰雪旅游胜地、“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重要承载区,到2035年,冰雪产业消费链供应链转型升级,成为寒地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区。这也是全国完成的第一个省级冰雪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
吉林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说,让冰雪融入新生活,向冰雪要金山银山,“4+X”产业体系助推吉林冰雪高质量发展,把吉林冰雪产业提高到一个新境界。《规划》是全国完成的第一个省级冰雪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文件,在编制过程中,吉林省还对冰雪产业发展进行基线研究,通过现状分析、实地调研、专家访谈、企业走访,发现存在的问题和痛点,总结对吉林冰雪产业发展的实践借鉴经验。
《规划》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深入阐明未来一段时期吉林省冰雪产业发展的指导方针、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发展方向,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明确构建“一心、三廊、两区、三组团、两环线、多点支撑”冰雪产业空间发展格局,充分发挥冰雪产业在国家对外开放战略及区域协同发展格局中的作用,创新构建综合保障体系,探索将“冰天雪地”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实现路径。
工作人员在吉林北大湖滑雪度假区调试新增的缆车吊厢(2024年11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颜麟蕴 摄
《规划》明确了吉林冰雪产业发展的战略定位:中国寒地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重要承载区;世界知名的国际冰雪旅游胜地;中国冰雪文化品牌高地;冰雪装备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中心;冰雪配套服务业创新发展区;中国寒地特色产业集聚区。
此外,《规划》还明确了近期和远期发展目标。吉林省提出,用5到10年时间,旅游产业总收入达到万亿级规模,其中发展冰雪产业是重要一环、关键一环。为此,《规划》提出如下一些奋斗目标:
——到2025年,全省冰雪产业高质量发展体系初步建立,产业总规模达到2500亿元,成为世界知名的国际冰雪旅游胜地、“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重要承载区;
——到2035年,冰雪产业消费链供应链转型升级,向价值链的中高端靠拢,国际产业合作深化,成为寒地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连日来,我们在吉林东、中、西部采访,所到之处深深感到“4+X”产业体系已经在吉林大地遍地开花,结出丰硕果实。
吉林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还向我们展示了《规划》出台后融合发展,构建现代冰雪产业体系的喜人成果。
——冰雪企业发展迅速,示范带动作用明显。冰雪旅游企业规模不断增长,据吉林省冰雪资源普查数据显示:吉林省冰雪产业直接相关企业(项目)169个,示范带动作用明显。经国家文旅部批准,吉林省4家入选国家级滑雪旅游度假地名录,质量和数量位居全国首位,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引领冰雪产业快速发展。
长白山国际度假区2011年开创了中国滑雪度假时代,2015年成为第一个、也是截至2019年底全国雪场唯一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滑雪休闲度假运营品质全国第一;万科松花湖国际度假区连续五年荣获世界滑雪大奖“中国最佳滑雪度假区”称号;长白山国际度假区、万科松花湖国际度假区、北大湖滑雪度假区连续荣获“中国十佳滑雪度假区”称号;瓦萨滑雪节、雾凇冰雪节、查干湖冬捕节评为“全国冰雪旅游节事十强”。北大湖体育旅游经济开发区被评为“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长春净月潭旅游发展集团、吉林省长白山景区管理公司评为“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单位”,长春净月潭瓦萨国际滑雪节评为“国家体育旅游精品赛事”。北大湖滑雪度假区评为“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单位”。
——冰雪运动蓬勃发展。一是冰雪运动赛事屡创佳绩。近些年来,吉林省运动员在世界大赛中获得金牌13枚,在全国比赛中获得金牌40枚。吉林北山四季越野滑雪场(俗称雪洞)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北京冬奥会突出贡献集体奖。吉林北大湖等18家单位成为全国“冬季奥运项目训练基地”。
2024年1月4日,第22届中国长春净月潭瓦萨国际滑雪节在吉林长春开幕。参赛选手在比赛中畅享越野滑雪带来的激情与挑战。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二是重点赛事优化升级。先后承办了冰壶、自由式滑雪、越野滑雪、跳台滑雪、北欧两项等重要全国赛事,成功举办第三届中俄冬季青少年运动会等比赛80项,着力打造“专业引领大众、专业与业余相融合”的原创自主品牌赛事。
三是全民健身氛围日益浓厚。吉林省各级体育行政部门和8000多家体育协会、俱乐部举办全民健身活动3000余场。其中大众赛事活动200余项;活动人次超千万,经常参加冰雪活动人员300余万人,参加赛事活动人员30余万人,形成了“玩冰踏雪·悦动吉林”系列群众冰雪赛事体系。让全民参与冰雪活动热情高涨,并形成了持久而浓厚的冰雪文化氛围。
——冰雪文化全面发展。深入实施“冰雪+”战略,推动冰雪文化和冰雪产业面向全季全链条融合发展。连续举办中国吉林雪博会期间,推出“冰雪+旅游+非遗+艺术”为主要形式的“冰雪嘉年华”系列活动,在隆冬时节为全国人民带来一场冰雪文旅融合盛宴,打造吉林冰雪文化地标,树立冰雪文化旅游目的地形象。丰富冬季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和外延,从“世界黄金纬度带”,到“世界三大粉雪基地之一”,粉雪文化深入人心,带动冰雪丝路论坛、“相约北京”吉林冰雪文化周、长春冰雪节、吉林雾凇节、查干湖冬捕节等300多项冰雪节事共同点燃冬季旅游市场。
深入挖掘冰雪文化元素,完善提升吉林省歌舞团《雪韵春光》、集安市歌舞晚会《风情鸭绿江》、东北风音舞诗画剧《长白风情》等地域特色演出产品,突出打造了延边州《阿里郎花》、松原市《查干湖》、吉林市《梦回乌拉》和《满韵清风》等具有民族特色的冰雪演艺品牌;组织省内外近千家冰雪文化旅游商品企业参展,基本形成了9大类150余种1000多款具有吉林特色的优质文化旅游商品体系;雪博会期间,创新开展“优质特色农产品进冰雪景区”等活动,吉林省各地包括重点滑雪旅游度假区等已开设10家专营旗舰店。
——冰雪装备实现突破。一是重点园区加速建设。吉林市冰雪装备产业园区完成一期规划建设任务,吸引了法国波马嘉仕其、河南晋安机械科技等一批国内外知名冰雪装备制造企业签约落户。二是装备研发生产取得突破。吉林省承接大量冬奥重点冰雪装备研发任务,按时完成交付使用的国产红旗雪车、辽源雪蜡车、发热滑雪袜等亮相北京冬奥会。长春百凝盾打造国产冰刀冰鞋产品快速迭代升级,冰鞋年产量突破万双,已经远销海外;辽源多家服装企业累计销售滑雪服超2万套、滑雪防护手套4000副;东北袜业园织袜有限公司新建2000平方米冰雪袜生产车间,实现外销冰雪袜累计超过10万双;吉林省天火科技公司全新开发的雪地车、无人驾驶全地形车,性能达国际先进水平。
吉林省金仑科技公司研发制造国产首例滑雪模拟器,销往北京、哈尔滨等地,为客户提供“全天候”滑雪体验服务。吉林市雪龙体育运动科技公司推出自主研发的短式冰雪滑橇,填补初级冰雪运动器材空白;辽源金刚冰雪运动产业园项目,引进意大利高端滑雪靴(鞋)生产设备及工艺技术,生产各类滑雪靴(鞋)。
从“3+X”到“4+X”,冷资源被冰雪新生活的激情点燃,千古雪野释放出无限能量。人们欣喜地看到,吉林的白山松水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热效应。(徐江善)